古襄寇才質集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此章沖虚經/天瑞篇言道
無形埒變而爲一氣一氣九變而成/混沌混沌者天地形變之始也故有
物混成陰陽開闢先天地生輕清者/上爲天重濁者下爲地道生天地也
有物混成
通玄經道原篇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
謂也
先天地生
南華經曰夫道無形生天生地先天地生
者也
寂兮寥兮
通玄經曰惟道無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
不聞其聲
獨立而不改
通玄經曰陰陽道者獨自一立而生萬物
自古及今未嘗變易
周行而不殆
通玄經曰天運地西時爲紀綱剛柔相
成萬物乃生
可以爲天下母
南華經曰道之所在無乎不可通玄經曰
以天爲父以地爲母天地者萬物之父母
也
吾不知其名
通玄經曰吾强爲之名字之曰道
字之曰道
洞靈經曰道者自然之妙用孝者人道之
至德夫道包運天地發育萬物曲成形類
布置性壽其功至實而不爲物府不爲事
官無爲功尸捫求視聽莫得而有字之曰
道
强爲之名曰大
通玄經精誠篇曰道本無聲聖人强爲之
名以一大爲稱
大曰逝
南華經曰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逝曰遠遠曰返
沖虚經曰夫道遠自太古返至今日年數
故不可紀天長地乆不可窮也
故道大
通玄經曰大道陰陽者氣之大者也位居
天外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包裹天地而無
表裏空洞覆載周無所硋
天大
通玄經曰天之有象者形之大者也
地大
通玄經曰地之有形者形之大者也
王亦大
南華經曰莫大於帝王帝王之德配天地
域中有西大
南華經曰又何知天地之足以窮西大之
域
而王居其一焉
通玄經曰天明日明能照西方君明臣明
域中乃安
王法地
南華經曰莫富於地春氣發而百草生正
得秋而萬寳成
地法天
南華經曰莫神於天通玄經曰地承天萬
物形
天法道
通玄經曰夫道至神斡旋天運南華經曰
夫道無形覆載天地而不爲巧
道法自然
通玄經曰道者自然之妙也南華經曰夫
道無形自本自根自然之本也
重爲輕根章第二十六此章通玄經/言末世天子
公侯而志驕而以自要尊貴即萬乗/之勢不足以爲快天下之富不足
以爲樂爲而自輕躁而多/欲輕躁失本亡天下也
重爲輕根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無爲而化者持重而
不輕也持重以制輕天下皆寧
靜爲躁君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清靜之德者閑靜而
不躁也處靜以持躁天下皆安君根本也
是以君子終曰行
南華經曰以禮爲行以樂爲和薰然慈仁
謂之君子君子所以治國賢人未嘗過而
問勞佚焉
不離輜重
南華經曰君子爲政豈敢輕乎
雖有榮觀
通玄經曰君子之道靜以修身
燕處超然
通玄經曰君子之道靜則下不擾下不擾
則民不亂
奈何萬乗之主
通玄經曰萬乗之勢以萬物爲功名權任
至重不可自輕
而以身輕天下
通玄經曰萬乗之勢自輕則功名不成
輕則失臣
通玄經文子問治國之本老子曰本在於
治身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身亂而國治者
也若爲而自輕則失君本
躁則失君
通玄經曰即萬乗之勢不足以爲快天下
之富不足以爲樂躁而多欲縱欲失本
善行章第二十七此章南華經言帝/王之德配天地之
無爲此乗天地之道馳萬物之自治/而用人群無爲之道也道德之本在
於上立要在於一人無爲而天下治/常爲五善無爲之要以救人物天下
皆善是謂要妙/五善救民也
善行無轍跡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無爲教不下堂而化
行西海不行而自治行而無跡也
善言無瑕謫
通玄經曰後世待言而使命其於爲治難
矣古者不言之命古聖人所以爲師無一
言而大動天下其惟心行無爲也不言而
自往事而無傳
善計不用籌筭
通玄經曰王通於一而萬事畢聖人無爲
無智慮也不謀而自當不慮而自得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通玄經曰古者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人
刑措而不用不令而自禁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不施法令風俗移易
其唯心行道也不行而自制南華經曰古
者約束不以繩索後世待繩約而固者是
?其德也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無爲明照天下執道
之要秉要以救衆
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通玄經曰天下之事不可爲也因其自然
而推之故人無棄人洞靈經曰救弊貴於
省事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通玄經曰萬物之變不可救也秉其要而
歸之故物無棄物洞靈經曰救弊貴於一
令
是謂襲明
通玄經曰道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
明積微成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
通玄經曰人主者民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善用道者乗人所資
以立功以其所不能託其所能所治甚衆
所居甚要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不祥
不貴其師
通玄經曰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賢師良
友捨而爲非者寡矣
不愛其資
南華經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
是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
雖知大迷
通玄經曰古人不小學不大迷不小惠不
大愚末世雖知小學大迷於道
是謂要妙
通玄經曰治衆之本在於一要天下安寧
要在一人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此章南華經言/古者道惡乎隱
而有眞僞皆因後世五帝道隱於小/成以僞其道而不眞矣古者大道至
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仁義禮樂君子小人哉同乎無
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則民素樸素/樸而民性淳質而自治矣及至後世
五帝蹩躠懸贅爲仁踶跂駢拇爲義/而天下始疑惑於書學小成之僞矣
澶漫淫聲爲樂摘僻邪僞爲禮而天/下始分離爲律曆聲色之器矣是故
後世五帝大道樸散/造書利器爲書器也
知其雄
南華經曰五帝知其雄造五聲也通玄經
下德篇曰雷霆之聲可以鍾鼓象也風雨
之變可以音律知也聲可聞者可得調也
調五音矣
守其雌爲天下谿
南華經曰古者五聲不亂孰爲六律守其
雌爲天下谿
爲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通玄經曰古之善爲君者法於江海無爲
爲天下之谿其德不離是以至人不見可
欲心與神處靜而體德動而理通
知其白
南華經曰五帝知其白造五色也明可見
者可得而蔽也色可察者可得而别也别
五色矣
守其黑爲天下式
南華經曰古者五色不亂孰爲文彩守其
黑爲天下式
爲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通玄經曰古者至人之治虚無寂寞修自
然之道漠然無爲而天下和
知其榮
南華經曰五帝知其榮造律曆也通玄經
曰夫至大天地不能函也至微神明不能
見也大可覩者可得而量也量曆數矣
守其辱爲天下谷
南華經曰古者白玉不毁孰爲珪璋守其
辱爲天下谷
爲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通玄經曰古之善爲君者法於江海江海
無爲爲天下谷其德乃足不分爭而財足
聖人淳樸而不散淡然無欲而民自樸
樸散則爲器
通玄經曰及至五帝建律曆别五色異清
濁味甘苦則樸散而爲器矣立仁義修禮
樂則德遷而爲僞矣民飾智以驚愚設詐
以攻上天下有能持之而未能有治者也
夫智能彌多而德滋衰南華經曰古者純
樸不殘孰爲犠樽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情
性不離安用禮樂後世殘樸以爲器工匠
之罪也毁道德以爲仁義五帝之過也
聖人用之則爲官長
南華經曰狶韋氏得之於道以挈天地無
爲伏犠氏得之於道以襲氣母之道神農
氏得之於道以火德王黄帝得之於道以
登景雲之天下
故大制不割
南華經曰是以一人之斷制天下譬之猶
一覕夫唐虞知賢人之利天下而不知其
賊天下夫唯割也外乎賢者知之矣
將欲章第二十九此章通玄經言末/世天子諸侯以天
下一國爲家以萬物爲畜懷天下之/大有萬物之多即氣實而志驕大者
用兵侵小小者倨傲凌下無長乆得/在時不在爭不在道不在聖土凝下
不爭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爭疾/故去而不遲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夫習於行陣之事者不/知神化廟戰之權夫好兵者未嘗不
敗爭戰者未嘗不失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所好反自爲傷故爲者敗
之執者失之七國兵爭亡天下也
將欲取天下
通玄經曰國不欲貪竟得得在天下與之
不在於自取仁義則得
而爲之兵爭
通玄經曰夫欲名是有而爲之爭之吾見
其不得己
吾見其不得己
通玄經曰雖執而得之不留也夫名不可
以求而得也在天下與之與之者歸之天
下所歸者德也若無德者民不歸也不歸
用兵即危道也吾見其不得己
天下神器
洞靈經曰天下之神器也帝王之重位也
不可爲也
通玄經曰天下大器也不可執也不可爲
也
爲者敗之
通玄經曰夫好名者未嘗不中善游者溺
各以所好反自爲傷故曰爲者敗之也
執者失之
通玄經曰夫爭利者未嘗不窮善騎者墜
各以所好反自爲傷故執者失之
故物
通玄經曰禍福同門利害之反不可不察
也
或行或隨
沖虚經曰或長或短
或煦或吹
沖虚經曰或美或醜
或强或羸
沖虚經曰或怡或厲
或載或隳
沖虚經曰或是或非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聖
土凝下不爭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爭
疾故去而不遲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
執故無失
去甚
通玄經曰爲强之本在於守弱是以聖人
守柔弗强故能成其王天下長乆
去奢
通玄經曰節用之本在於去奢是以聖人
去奢侈也不敢驕奢故能長乆
去泰
通玄經曰去驕之本在於虚無是以聖人
去驕泰也不敢驕溢故能長乆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此章通玄經/言七國人臣
舉不義之兵至於伏尸流血相交於/前兵革之所起天下大亂好勇危亡
之道也兵者凶器戰者危事鳴鐸以/身自毁膏燭以明自煎武勇因强梁
死辯士因智能亡人有横死非命而/亡以寡犯衆以弱凌强兵共殺之好
兵危亡之道也今七國亂/臣好兵鬭戰天下大亂也
以道佐人主者
通玄經曰古者人臣理國家治境内行道
德布德施惠此爲上也
不以兵强天下
通玄經曰古者姦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
和平智者無所施其榮勇者無所措其威
不用兵强天下
其事好還
通玄經曰戰國用兵而自容邪人諂而陰
謀遽而驕主而用其亂人以成其事
師之所處荆棘生焉
通玄經曰七國舉兵爲難路無緩步田無
立苗荆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通玄經微明篇曰起師十萬曰費千金師
旅之後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己
通玄經曰甲兵之利不足以恃强
不敢以取强
通玄經曰古者勇於不敢則活
果而勿矜
通玄經曰古者守柔弱不敢以自强故能
矜
果而勿伐
通玄經曰勇於一能未可廣應於治也
果而勿驕
通玄經曰古之勇者不以力爲暴可謂一
於道矣
果而不得己
通玄經曰敵來加己不得己而用
是果而勿强
通玄經曰古兵守柔弱者生之徒也天下
活矣
物壯則老
沖虚經孔子謂子路曰由能勇而不能怯
通玄經曰武勇以强梁死辯士因智能亡
是謂不道
通玄經曰人有横死非命而亡以寡犯衆
以弱凌强兵共殺之兵强不道不道早己
不道早己
南華經曰不恬不愉非道也非德也不道
早己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此章南華經言/昔趙文王喜劍
劍士夾門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太子悝
患之請莊子說止王之好莊子見王/曰臣有三劍唯王所用王曰願聞三
劍莊子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也天子之劍匡諸侯天下服矣
諸侯之劍西封之内無不賔服矣庶/人之劍一旦命絶無所用於國事今
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謂大王薄之王乃芒然自失牽而
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己畢奏矣於是文
王不出宫三月劍士皆服斃其所處/也論兵有六凶終非吉事不可常用
也
夫佳兵者
通玄經曰兵者凶器戰者危事
不祥之器
通玄經曰好用兵器逆之至也
物或惡之
通玄經曰兵殘天下萬民動殺戮無罪
民之所讎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通玄經曰君子務道德不重用兵也
君子居則貴左
洞靈經曰陽德居左
用兵則貴右
洞靈經曰陰刑居右
兵者不祥之器
通玄經曰故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通玄經曰兵者非君子之器非君子之寳
也
不得己而用之
通玄經曰用兵有五二曰應兵不得己而
用之謂之應兵應兵勝此天道之所成也
恬淡爲上
通玄經曰恬然無思淡然無慮以恬養智
恬愉無矜而得乎和
勝而不美
通玄經上仁篇曰兵殺傷人勝而不美兵
莫毒於憯乎心鏌鋣爲下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也
通玄經曰戰國不義之兵至於伏尸流血
相交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者
通玄經曰春秋舉兵以自爲者衆去之衆
之所去雖大必亡
不可得志於天下
通玄經曰故爲他戰者不能成其王爲身
求者不能立其功
吉事尚左
南華經曰夫道有左左陽也
凶事尚右
南華經曰夫道有右右陰也
偏將軍處左
南華經?云左陽主生
上將軍處右
南華經?云右陰主殺
言以喪禮處之
通玄經上仁篇曰以喪禮處之
殺人衆多以悲哀泣之
通玄經曰戰敗以悲哀泣之
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此章通玄經/言上古行道
德者天祐之地助之鬼神輔之西夷/歸之景星見祥雲布黄龍下甘露降
醴泉岀嘉穀秀芝草生連理枝鳳凰/集其庭麒麟遊其郊蛟龍宿其沼海
不波湧河不滿溢日月星辰不失其/度風雨時順五穀豐登此古行道神
明感應嘉/祥十瑞也
道常無名
通玄經道原篇曰古道無名者無言也無
言者作始也作始者始作結繩之樸也
樸雖小
通玄經曰古人之道心欲小也志欲大也
心欲小者禁微欲也志大者無不治也所
持甚小所任甚大故有道以理之法雖小
足以治
天下不敢臣
南華經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蠢動而相
使不以爲賜素樸而民性得自治矣
侯王若能守
南華經曰古者帝王以無爲爲常
萬物將自賔
南華經曰無爲而無不爲萬物自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通玄經曰陰陽和合甘雨時降
民莫之令而自均
通玄經曰不言之令古聖人所以爲師雖
無一言天下萬民化
始制有名
通玄經曰後世小成有名者有言也有言
者遂事也遂事者成書學之器也
名亦旣有
通玄經曰今人之道智欲圓行欲方能欲
多事欲少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
爲也能多者無不治也事少者約所持也
所見大者所知小而不知失故無道以理
之法雖大足以亂
夫亦將知止
南華經曰知止乎其所不知至知止矣
知止所以不殆
南華經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
止能止衆止
譬道之在天下
通玄經曰故道之在天下譬猶江海不爲
也
猶川谷之與江海
通玄經曰江海不爲能取百川不求故能
得
道德眞經西子古道集解卷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