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襄寇才質集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此章南華經/言古者聖人
毁志之勃貴富顯嚴名利此六者勃/志也不動胸中則正正則虚靜無爲
而無不爲也是以古之聖人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有勝人之力自勝之
强有知足之富强行之志有斯六德/也生有德業不失其所之乆死有而
名不亡永傳之壽故名/六德乆壽也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
通玄經曰知賢之謂智智莫大於知人知
人則無亂政
自知者明
通玄經曰愛賢之謂仁敬賢之謂禮
勝人者有力
通玄經下德篇曰勝人者有力能用人力
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
也
自勝者强
通玄經曰自勝者强能强者必用人力者
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
人者也
知足者富
通玄經曰足用之本在於省儉不須財而
富
强行者有志
通玄經曰古者不以賤爲危不醜窮無人
非
不失其所者乆
通玄經曰故知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
以爲知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
死而不亡者壽
通玄經曰君子雖死亡其名不滅名聲傳
於後世何往而不壽
大道汎兮章第三十西此章南華經/言莫神於天
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帝王之德/配天地之富貴此古聖人乗天地之
富貴馳養萬物而用人羣愛養之道/也經不爲大萬物歸之故能成其天
下之大遵/道養民也
大道汎兮
南華經曰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汎愛
萬物天地一體也
其可左右
通玄經曰大道無所不可可在其理見可
不趍見不可不去可與不可相爲左右相
爲表裏
萬物恃之
南華經曰夫道??萬物而不爲戾澤及萬
世而不爲仁
以生而不辭
通玄經曰夫道者萬物恃之以生莫知其
德
功成不名有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莫知其
德
愛養萬物而不爲主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收藏畜積而不加富
布施禀受而不益貧愛養萬物而不爲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
南華經曰刻彫萬物衆形而道不爲巧作
不爲而自成
萬物歸之不爲主可名於大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化成而不宰洞靈經
曰道者不爲謀府不爲事官其功至妙不
爲功主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是以聖人以道汎愛愛下故能
成其大
終不爲大
通玄經曰古之善爲君者法於江海江海
愛下終不爲大百川歸之故能成其大
故能成其大
南華經曰夫道惠施以此爲大觀於天下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此章南華經言/上古神農之世
卧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
有相害爭競之心此大道之世至/德之隆也執道安泰天下太平也
執大象
通玄經曰執道者德全德全者聖人之道
也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無爲爲
之而合乎道無爲言之而通乎德
天下往往而不害
通玄經曰古者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天下
和平治之本也
安平泰
南華經曰古者智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
謂太平治之本也
樂與餌
南華經曰甘其食樂其俗
過客止
南華經曰安其居通玄經曰古聖人之牧
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無由相過
道之出口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以辯言言而非道也
古道不言而治
淡乎其無味
通玄經曰夫道者淡然無欲漠然無爲淡
兮無味不慮而得
視之不足見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以明見見而非也任
目而明視者勞心而不明待目而照見其
於爲治難矣視知其明謂之失道古者不
視而見
聽之不足聞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以聰聞聞而非也以
耳聽治苦心而無功待耳而聰聽其於爲
治難矣聽知所聞謂之失道古者不聽而
聰
用之不可旣
通玄經文子問曰王者得其百姓歡心爲
之奈何老子曰若江海即是也淡乎無味
用之不旣先小而後大
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此章南華眞/經胠篋篇言
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盜賊不得/聖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
善人多則聖知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
而大盜起故掊擊緘縢扃鐍之聖智/縱捨斗斛權衡之盜賊而天下始治
矣故曰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斗斛權衡之器生盜竊也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南華經曰後世雖重聖智而治天下則是
重利盜竊也爲之斗斛以量之則并與斗
斛而竊之
將欲弱之必固强之
南華經曰後世聖人生智而大盜起爲之
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南華經曰古者聖人而智己死則大盜不
起天下平而無事後世爲之符璽以信之
則并與符璽以竊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南華經曰後世聖人若智不死大盜不止
爲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
是謂微明
通玄經微明篇曰道可以陰可以陽可以
幽可以明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含陰吐陽
而章三光先敬小微然後大明
柔弱勝剛强
通玄經曰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
剛柔而能剛弱而能强始於柔弱成於剛
强積柔成剛積弱成强
魚不可脱於淵
南華經曰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
網罟之患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螻蟻苦
之故禽獸不厭高魚鼈不厭深若泉乾涸
魚相處於陸地相呴以濕相濡以沬不能
救涸不如相忘於江湖魚相造乎水相造
乎水者穿池而養給故曰魚不可脱於淵
國之利器
南華經曰後世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
所以明天下之聖智生盜竊也若竊仁義
并斗斛權衡符璽珠玉之利者雖有軒冕
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
賊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後世聖人利器教
民之過也聖人不厭樸不如相忘於道術
人相造乎道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
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可以示人
南華經曰絶聖棄智大盜乃止擿玉毁珠
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
而民不爭不可以示人
道常無爲章第三十七此章南華經/言夫一道無
爲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是故/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無爲於道焉無
爲爲之之謂大無爲言之之謂德大/德而己矣古者無爲自化天下大治
也
道常無爲
通玄經曰無爲者道之常也
而無不爲
通玄經曰大道無爲萬物自生而無不爲
侯王若能守
南華經曰君子臨蒞天下莫若無爲也無
爲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萬物將自化
南華經鴻蒙謂雲將曰汝徒處無爲而物
自化
化而欲作
通玄經曰民欲作動者信令殊也不誠心
於道令勤於上不應於下
吾將鎭之以無名之樸
通玄經曰古之聖人以道鎭之在上無爲
民化如神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南華經曰萬物殊理道不私故無名無名
故無爲上無爲也下亦無爲也
不欲以靜
通玄經曰古之善爲君者無爲也無爲者
守靜也守靜能爲天下王
天下將自正
通玄經曰上反清靜物將自正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此章南華經/智北遊篇言
上古聖人行不言之教無爲而天下/治故三皇道不可致五帝德不可至
三王仁可爲也商周義可虧也五霸/禮相僞也七國兵相亂也故曰失道
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兵夫禮者五常
之末道之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通玄經上德篇曰高莫高於天也天道無
爲尊高聖人法之天下定矣天道上德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通玄經曰下莫下於地也人道有爲卑下
君子體之天下亂矣人道下德也下德不
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
通玄經上仁篇曰上古三皇上德無爲者
天下歸之
下德爲之而有以爲
通玄經曰後世五帝下德有爲者西海歸
之
上仁爲之而無以爲
通玄經曰三皇上仁者海内歸之
上義爲之而有以爲
通玄經曰商周上義者一國歸之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
通玄經曰五霸上禮者一鄉歸之
則攘臂而仍之
通玄經曰七國無此道德仁義禮五者民
不歸也不歸用兵則攘臂而仍之天下大
亂
故失道而後德
南華經曰五帝失道而後用德德不可至
也
失德而後仁
南華經曰三王失德而後用仁仁可爲者
也
失仁而後義
南華經曰商周失仁而後用義義可虧也
失義而後禮
南華經曰五霸失義而後用禮禮相僞也
夫禮者
通玄經曰末世爲禮者淺行之謂之仁義
薄行之謂之禮智淺行之則薄得福夫禮
者實之文也南華經曰聖人行不言之教
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爲也義可虧也
禮相僞也夫禮者道之華也
忠信之薄
通玄經曰末世修仁義則正一國修禮樂
則正一鄉德薄者小
而亂之首
通玄經曰五霸用禮爲兵主爲亂首南華
經曰夫禮者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
通玄經曰古之爲道者深行之謂之道德
淺行之則厚得福盡行之天下服
道之華
通玄經曰古者修道德則正天下德厚者
大也
而愚之始
通玄經曰五帝用德道先稱古雖愚而德
有餘南華經曰古者至德之世其行徐徐
其覺于于
是以大丈夫
通玄經曰是以大丈夫恬然無思淡然無
慮行乎無路遊乎無怠出乎無門入乎無
房屬其精神偃其知見則内修其本不外
飾其末道德無爲也
處其厚不處其薄
通玄經上仁篇又子問仁義禮何以生亂
爲薄於道德也老子曰爲仁者必以人道
哀樂論之爲義者必以人事取與論之西
海之内哀樂不能徧竭府庫之財貨不足
以贍萬民驕奢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
天地之性萬物自正而天下贍仁義因人
情而附故薄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
處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
通玄經又子問師曰後世仁義禮何以用
兵刑爲薄於道德老子曰古者循性而行
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道德淳厚不用
兵刑也後世德性失然後用仁義仁義澆
薄用兵刑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實不居其
華
故去彼取此
通玄經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
者忘於彼則咎去福來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此章通玄經/言太古聖人
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所以得/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稱尊號也言
善運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力也後世/有南面之名無一人之譽而失天下
也桀紂不爲王湯武不爲放古者聖/人天下數譽而不益善至譽無譽得
至道之要也體天/無譽天下長乆也
昔之得一者
沖虚經曰道無形埒一氣九變復變而爲
一一者天地人物形變之始也
天得一以清
南華經曰天無爲以之清
地得一以寧
南華經曰地無爲以之寧
神得一以靈
南華經曰夫恬淡寂寞虚靜無爲者此養
神之道也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年
壽長矣昔廣成子得之於道千二百歲而
形容未嘗衰
谷得一以盈
通玄經曰百川並流不注海者不爲谷河
海之源淵流而不歇
萬物得一以生
南華經曰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洞靈經曰古者侯王不貴其儀不采其譽
可謂有識者也
其致之
南華經曰致一則不二
天無以清將恐裂
通玄經曰天二氣則成虹陽不能常且冬
且夏月不知晝日不知夜
地無以寧將恐發
通玄經曰地二氣則洩藏陰不能常
神無以靈將恐歇
通玄經曰人二氣則生病形勞而不休則
歇神用而不己則滅神傷於喜怒思慮之
患者神盡而形斃矣南華經曰形勞而不
休則弊神用而不己則勞勞則竭竭則滅
矣
谷無以盈將恐竭
通玄經曰溝池澇則溢旱則枯川竭而谷
虚丘夷而淵塞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通玄經曰物之生也草木英華物之死也
草木枯槁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蹷
通玄經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滿而不溢
所以長守富貴若高危滿溢不能長乆
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
通玄經符言篇曰人有三怨不知之乎爵
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惡之禄厚者人怨
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
禄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貴
必以賤爲本高必以下爲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通玄經道原篇曰聖人自謂孤寡不穀歸
其本根
此其以賤爲本邪非乎
通玄經曰志弱而事强託小以包大聖人
法道之損者所以自賤也損則大天下長
乆此天道之所成也
故致數譽無譽
南華經曰上古聖人并包天地澤及天下
而不知其誰氏是故生無爵死無謚實不
聚名不立此之謂大人天下數譽而不加
善惡識所以貴哉至譽無譽矣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通玄經符言篇曰古者無爲尸名不爲謀
府不爲事任不爲智主藏於無形行於無
怠不爲福先不爲禍始始於無名動於不
得己欲福先無禍欲利先遠害故無爲而
寧者失其所寧即危無爲而治者失其所
治即亂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道之動章第西十此章南華經/言至陰肅肅
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陰陽交通成和而萬物生焉或
爲之紀而莫見其形消息盈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爲而莫見其
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夫天地寒
暑乃道陰陽之動用/生化萬物之有無也
反者道之動
通玄經曰陰氣勝變爲陽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
通玄經曰陽氣勝變爲陰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有無相生萬物化也
沖虚經曰萬物生化出入化機常生常化
生於有
通玄經曰萬物動而與陽同波萬物生也
沖虚經曰萬物有生皆出於機而常生也
萬物生者不得不生終者生之必生者也
有生於無
通玄經曰萬物靜而與陰同德萬物化也
沖虚經曰萬物有化皆入機而常化也萬
物化者不得不化生者化之必終者也
道德眞經西子古道集解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