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襄寇才質集
太上章第十七此章通玄經言古者/聖人治弊而改制事
終而更爲其美在和其失在權後世/之道曰無法不可以爲治不知禮義
不可以爲法法能殺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盜者不能使人廉聖王在上
明好惡以示人經非譽以導之親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刑措而不用夫
三王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盜竊豈若/古道淳樸而無盜心哉教不可苛去
苛自治不知一人無爲之本而救之/以刑政之未無以異於鑿渠以止水
抱薪以救火名之曰益多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爲治之本者去
火而己故曰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太上下知有之
通玄經自然篇曰太上神化昔者三皇養
化無制令而民從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
人刑措而不用治之本也朝廷蕪而無爭
訟之迹田野辟而無兵革之僞故太上下
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通玄經曰其次五帝有制令也使不得爲
非而無賞罰
其次畏之侮之
通玄經曰其次三王主刑賞平刑而罰暴
利賞而勸善畏刑而不敢爲非法令正於
上百姓服於下治之末也
信不足
通玄經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
誠在令外夏后氏不負言殷人誓周人盟
有不信
洞靈經曰是知天下不相信者由主不勤
明也
由其貴言
通玄經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
上言者常用也下言者權用也古聖人爲
能知權言之必信期於必當
功成事遂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内以修身外以治人
功成事立與天爲鄰無爲而無不爲
百姓謂我自然
通玄經曰信君子之言也忠君子之意也
忠信形於内感動應於外賢聖之化也
大道廢章第十人此章南華經言古/者大道至德之世
赫胥氏之時民不知所爲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淳
樸有忠孝也及至三王懸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大道廢而有仁義六親
不和也然後五霸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刑智慧出而大僞國家昏亂也
而民乃始踶跂好智爭歸巧利不可/禁止也此亦三王仁義小成巧智教
民生賊詐之過也三王刑政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仁義三王之蘧廬也止
可以一宿而不可乆/處非乆常之道也
大道廢
南華經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端正而不
知以爲仁相愛而不知以爲義循性而行
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故五帝道散而
爲人德
有仁義
通玄經曰三王德溢而爲仁義仁義立而
道德廢矣南華經曰三王之治天下名曰
仁義有爲治之而亂莫甚焉仁義舉賢則
民相賊不足以厚民子有殺父也
智慧出
通玄經曰五霸道狹後任禮智任智者中
心亂爲智慧者則生姦姦俗亡國之風也
有大僞
南華經曰五霸禮樂徧行則七國戰兵天
下亂矣禮樂任智則民相盜不足以厚民
臣有殺君也
六親不和
南華經曰六親不和長少無序庶人之憂
也
有孝慈
南華經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孝子不諛
其親子之盛德也事親則慈孝
國家昏亂
南華經曰廷無忠臣國家昏亂諸侯之憂
也
有忠臣
南華經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忠臣不諂
其君臣之盛德也事君則忠貞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此章通玄經言/古者聖人立教
施政必察其終始見其造恩後世之/民知書而道衰知數而德衰知契券
而信衰知機械而實衰小巧害正小/能害道小辯壞治苛慘傷德古者大
正不險故民易導至治優游故下不/賊至忠復樸民無僞匿其作文書也
以領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記/事及其衰也爲姦僞以解有罪而殺
不辜夫察於刀筆之跡者不知無爲/治亂之本智詐萌生盜賊多有上多
欲則下多詐以書智生患以書知備/之譬猶撓水而欲求清也難矣故以
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爲治之本/者去火而己故曰我無事而民自治
絶聖棄智
南華經曰而且悦聖邪是相助於民藝也
悦智邪是相於民疵也故曰絶聖棄智天
下大治
民利百倍
通玄經曰書學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
智智者巧僞不知於道民僞亂矣絶聖棄
智民利百倍
絶仁棄義
南華經曰而且悦仁邪是亂於民德也悦
義邪是悖於民理也
民復孝慈
南華經曰攘棄仁義民反孝慈而天下之
德始玄同矣人含其德則天下僻矣
絶巧棄利
南華經曰而且悦禮邪是相助於民技也
悦樂邪是相助於民淫也悦聰邪是民淫
於聲也悦明邪是民淫於色也
盜賊無有
南華經曰仁義禮樂舉賢任智不足以厚
民民之於利甚勤正晝爲盜日中穴壁故
曰絶巧棄利大盜乃止
此三者
南華經曰民智力竭則以僞繼之日出多
僞士民安取不僞夫力不足則僞智不是
則詐詐僞之行於誰責而可乎責上好巧
智也
以爲文不足
南華經曰尚文華滅質博學溺於心智民
始惑亂於華誕無以反其質性不足以厚
民
故今有所屬
通玄經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剥人生學
還自賊各以所好還自爲傷上煩擾則下
不定上多求則下交爭以學生事又以事
止事譬猶揚火而使無焚也難矣故以湯
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己
故捨聖智廢仁義外賢能滅事故禁姦僞
則賢不肖齊於道矣
見素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清靜之治者質眞而
素樸虚靜而無爲見素抱樸不與物雜
抱樸
南華經曰古者聖人明白入素無爲復樸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少私
南華經曰南越有邑焉名爲建德之國其
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與
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
將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寡欲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漠然無爲而民自化
淡然無欲而民自樸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此章通玄經言/末世立太學而
教之此其治之技能也得道則學失/道而廢夫物未嘗有張而不弛盛而
不敗者也至其衰也流而不反淫而/好色不顧正法流及後世至於亡國
此其學也失道而任學者危棄德而/用才者困以聰明爲治者勞心而不
明以巧智爲治者苦心而無巧上多/學則下多事上煩擾則下多亂以學
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猶揚/火而使無焚者也難矣
絶學無憂
通玄經道原篇曰書學者人言之所生也
言出於智智者詐僞不知於道故絶學無
憂南華經曰絶學捐書無憂患矣
唯之與阿
南華經老子問南榮趎曰子自楚來乎南
華經曰唯智以之言問乎狂屈狂屈曰唉
相去幾何
通玄經曰末世九流爲學者握篇籍守文
法欲以爲治猶持方柄而内圓鑿欲得宜
適難矣
善之與惡
通玄經曰古之爲道者深行之謂之道德
淺行之謂之仁義薄行之謂之禮智
相去何若
南華經曰古者必先道德智謀不用必歸
其天無爲而治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
人之所畏
通玄經上仁篇文子問曰何行而民親其
上老子曰使之以時而敬愼之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天地之間善則吾畜也不善則
吾讎也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不可不畏
通玄經曰昔者夏商之臣反讎桀紂而臣
湯武宿洪之民自攻其後而歸神農氏故
曰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通玄經曰末世無道治天下天下之賊也
以一人與天下爲讎不可得也荒兮其未
央哉
衆人熙熙
洞靈經曰末世人主之用人也貴耳聞之
聰目見之明口可道之言使天下之人市
譽爭進飾辭見達者政敗矣
如享太牢
通玄經積誠篇曰脩達勤苦十日不食如
享太牢學而不厭所以持身也
如登春臺
洞靈經曰末世人君之用人也貴耳聞之
聰則天下之人運貨逐利而市譽矣貴目
見之明則天下之人恢形異藝而爭進矣
貴口可道之言則天下之人習舌調吻而
飾辭矣
我獨怕兮
洞靈經曰古者聖王之用人也貴耳不聞
之聰目不見之明口不可道之辯而百姓
無爲暢然自理矣
其未兆
南華經曰學者學其所不學也至於道矣
如嬰兒之未孩
通玄經曰三月嬰兒未知利害不言之用
者變乎大哉
乗乗兮若無所歸
通玄經曰居不知所爲行不知所之事不
知所乗動不知所止謂之道
衆人皆有餘
通玄經曰衆人之學役役聽而不聰視而
不明言而不信行而不治爲而不成
而我獨若遺
通玄經曰聖人之道愚芚不聽而聰不視
而明不言而信不行而治不爲而成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通玄經曰下士衆人之學古者聖人所不
爲也
俗人昭昭
洞靈經曰末世以耳目聰明取人者官多
而政亂人皆攘奮以賣譽
我獨若昏
洞靈經曰古之以心慮無爲取人者官少
而政清人皆靜正而勤德
俗人察察
洞靈經曰末世澆危之代務取可聞可見
可言之材吏攘奮以賣譽則刑之而不畏
鳴呼人主豈知之哉
我獨悶悶
洞靈經曰古者循理之代務求不可見不
可聞不可言之材吏靜正而勤德則不言
而自化鳴呼人主豈知之哉
忽若晦
南華經曰古者聖人心若死灰晦晦昧昧
無心所謀乃無爲也
寂兮似無所止
通玄經曰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地有財
不憂民之貧也惟隨天地之自然而能勝
理
衆人皆有以
南華經老聃曰人皆取先堅則毁矣人皆
求福銳則挫矣
我獨頑似鄙
南華經老聃曰我獨取後受天下之垢我
獨曲全苟免於咎
我獨異於人
南華經老聃曰人皆取實己獨取虚以深
爲根以約爲紀無爲而笑巧
而貴求食於母
南華經曰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
極老聃乎古之博大眞人哉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此章南華經/至樂篇言夫
道無形而生天地之有形也芒乎芴/乎而無出有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
乎察其道始生而本無生而本無氣/而本無形雜乎芒芴虚無之間虚變
而有神神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是相興爲春夏秋冬西時
行也故曰窈冥無形中有精焉其精/甚眞中有西時之信乃道眞精之信
也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遂兮通兮不虚動兮
與剛柔舒卷兮與陰陽俯仰兮
道之爲物惟恍惟惚
通玄經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恍恍惚惚
惚兮恍其中有象
通玄經曰惚兮恍兮不可爲象兮
恍兮惚其中有物
通玄經曰恍兮惚兮其用不詘兮
窈兮冥其中有精
通玄經曰窈兮冥兮應化無形兮
其精甚眞
通玄經曰必得陰陽和氣之精天地萬物
方能生成
其中有信
通玄經曰夫道無形其中有信南華經曰
夫道有情有信是相與爲春夏秋冬西時
行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通玄經曰西時爲紀自古及今未嘗變易
謂之天理
以閲衆甫
通玄經曰道者立而生萬物故萬物之總
皆閲道之一孔萬事之根皆出道之一門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通玄經曰陰陽西時生成萬物也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此章南華經天/地篇言古之畜
天下者一人無欲而天下足一君無/爲而天下化一主淵靜而百姓定通
於一萬事畢是以古之聖人枉曲弊/己之能抱守一君之無爲治天下之
法式萬物自化少則得/治不自矜伐於多能也
曲則全
通玄經曰屈者所以求伸也屈寸以伸尺
君子爲之
枉則首
通玄經曰枉者所以求首也小枉而大首
君子爲之
窪則盈
通玄經曰古之善爲君者法於江海窪下
以成其廣服此道者不欲盈也
弊則新
通玄經曰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
少則得
通玄經曰凡古之人事欲少也所謂事少
者秉要以偶衆執約以治廣事少者約所
守也故有道以理之法雖少足以治
多則惑
通玄經曰凡今之人能欲多也所謂能多
者文武備具動靜中儀舉措廢置曲得其
宜能多者無不治也所求多者所得少而
不知失故無道以理之法雖多足以亂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古者君通於一則萬事畢古能
知一則天下無一不知後世不能知一則
天下無一則知
抱一爲天下式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執一無爲君執一則
治無一則亂一也者無適之道也萬物之
本也故君失一其亂甚於無君也君必執
一而後能群治然而戰戰慄慄日愼一日
是以無爲而一之成道也所守甚約所治
甚廣
不自見故明
通玄經自然篇曰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通玄經曰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通玄經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通玄經曰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
通玄經曰古之善爲君者無爲不爭故莫
能與之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南華經曰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虚言哉
通玄經曰古君道者非所以有爲也所以
無爲也智者不以得爲事仁者不以位爲
惠可謂無爲一矣
誠全而歸之
南華經曰古之人貴夫無爲也上無爲也
下亦無爲也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此章通玄經/言末世天子
諸侯以天下一國爲家以萬物爲畜/懷天下之大有萬物之多即氣實而
志驕譬猶飄風驟雨不可長乆是以/古之聖人執柔弱不敢飄風暴雨故
能長乆象天無怒從/道爲善天下長乆也
希言自然
通玄經曰善怒者必多怨惟隨天地之
自然而能聖理
飄風不終朝
通玄經曰江海之大溢不過三日飄風暴
雨日中不出須臾止
驟雨不終日
沖虚經曰夫江海大溢也不過三日飄風
驟雨不終朝日中不須臾
孰謂此者天地
通玄經曰飄風驟雨行强梁之氣
天地尚不能乆
通玄經曰飄風暴雨不終日尚不能乆而
滅而況於人乎
而況於人乎
沖虚經曰不妄喜怒賞罰不阿南華經曰
古者聖人去德之累喜怒也不動胸中則
正正則虚靜無爲而無不爲也
故從事於道
通玄經曰是以聖人法天爲善弗爲凶怒
而成其德故能長乆
道者同於道
南華經曰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
不主
德者同於德
南華經曰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
不臣
失者同於失
洞靈經曰當責衆人之惡者視己善乎哉
通玄經曰喜怒節則怨不犯也怒出於不
怒怒無作色是謂計得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通玄經曰夫道之與德若韋之與革遠之
則近近之則?稽之不得察之不虚是故
聖人若鏡不將不迎應物而不藏勝物而
不傷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通玄經曰德無所積而不憂者亡其及也
故善者以弱爲强轉禍爲福積石成山積
水成河積德成王不積而成未之有也
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沖虚經曰然喜怒豈妄發哉喜之復也必
怒怒之復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心無逆
順也
信不足
洞靈經曰信全則天下安信失則天下危
有不信
洞靈經曰夫人不相信由政不平主不勤
明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西此章南華經/言大道以多
跂亡羊學者以多方喪道故此楊朱/墨翟師曠離朱工倕曾史巧辯聲色
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擢亂六律/鑠絶竽瑟塞師曠之耳而天下始人
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綵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絶鈎繩
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
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且/夫屬其仁義雖通如曾史屬其五聲
雖通如師曠屬其五色雖通如離朱/屬其五味雖通如俞兒非吾所謂聰
明於道善於德也吾所謂善者善道/無爲而己矣且夫失性有五聲色眞
味取捨此五事者皆生民喪命之大/害也而楊墨乃始離跂聲色自以爲
得非吾所謂得於道也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者皆外立巧辯聲色
之惑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
跂者不立
南華經曰駢拇枝指旁枝於手者樹無用
之指也出乎性哉而侈於德多方乎仁義
而用之者列於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跨者不行
南華經曰附贅懸疣多駢於足者連無用
之肉也出乎形哉而侈於性多方駢之於
五藏之情者淫僻於仁義之行而多方於
聰明之用也
自見者不明
南華經曰駢於明者亂五色淫文章青黃
黼黻之煌煌非乎而離朱是己
自是者不彰
南華經曰多於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
絲竹黃鍾大吕之聲非乎而師曠是己
自伐者無功
南華經曰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
使天下簧鼔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
是己
自矜者不長
南華經曰駢於辯者累瓦結繩竄句遊心
於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
乎而楊墨是己
其於道也曰
南華經曰故此楊朱墨翟曾史師曠離朱
工倕皆多駢小成聰明聲色巧辯旁枝之
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餘食
南華經曰彼古正道而正性者不失其性
命自然之情故合於道者不爲多駢而枝
於德者不爲旁跂長者不爲有餘短者不
爲不足合自然之正也今小成聲色斷續
人之性者也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
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
續無所去聲色之憂悲也
贅行
南華經曰以生爲附贅懸疣以死爲决疣
潰癰古者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藏
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智則天下不
惑矣人藏其德則天下不僻矣
物或惡之
南華經曰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者
皆外立小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
無用也
故有道者不處
南華經老聃曰余愧乎道德不行故不取
於小成楊墨之邪說也是以莊子上不敢
爲仁義小成之操而下不敢爲楊墨淫僻
之行也
道德眞經西子古道集解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