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澄澈,处处花开

第3章 李桂花的笑声

加入书架
书名:
心有澄澈,处处花开
作者:
冗欢
本章字数:
7924
更新时间:
2025-07-09

如果说红旗机械厂是男人的王国,那片天地里充斥着钢铁的硬、机油的烈和汗水的咸;那么,一墙之隔的市第一纺织厂,便是一个属于女人的世界。但这世界,没有想象中的柔情似水,它被另一种更为尖利、更为绵密、也更为磨人的东西所统治——噪音。

震耳欲聋。

这是任何一个初次踏入纺织车间的人,唯一能想到的词。成百上千台织布机,像一群开足了马力的钢铁巨兽,并排嘶吼。木制的梭子在经纬线间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来回穿梭,发出“咔嗒、咔嗒、咔嗒”的密集撞击声,这声音被放大了千百倍,汇聚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音浪之墙,拍打着车间里的每一个人,钻进她们的耳朵,震动她们的胸腔,仿佛连五脏六腑都在随之共振。

在这样的一片喧嚣的海洋里,说话是一种奢侈。工人们的交流,大多靠喊,靠手势,靠长久以来形成的默契眼神。时间久了,每个人的嗓门都变得粗大,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仿佛不这样,就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

李桂花就在这片海洋里,游弋了二十年。

她像一条最适应水性的鱼。当别的女工被噪音折磨得眉心紧锁、神情麻木时,她的脸上,却总是带着一种奇异的、鲜活的神采。她站在自己的那台“丰田”牌织布机前,身形随着机器的节奏微微晃动,眼神像鹰一样,锐利地扫视着上千根绷得笔首的纱线。一旦哪根线“啪”地断掉,她的手会比脑子更快地反应过来,以一种近乎本能的麻利,捻线,打结,续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快得像一个魔术。

她那双在碱水和棉絮中浸泡多年的手,指节粗大,皮肤粗糙,但手指却异常灵活。那双手,能在纷繁如蛛网的纱线中,准确无误地找到那根断头;能在儿子发烧时,熬出温度刚刚好的姜汤;能在一块钱一斤的白菜和一块零五分一斤的白菜之间,毫不犹豫地算出哪个更划算。这是一双被生活磨砺得无比强大的手。

“哈哈哈哈——!”

一阵清脆爽朗的笑声,像一道闪电,硬生生地劈开了这混沌的噪音。笑声的主人正是李桂花。她旁边的工友王大姐,因为一个操作失误,让布匹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疵点,正急得满脸通红,懊恼地捶着机器。

李桂花扯着嗓子,凑到她耳边喊:“瞅你那损出儿!跟机器较啥劲!还能吃了你咋地!”她从兜里摸出一块水果糖,剥开糖纸,闪电般塞进王大姐的嘴里,“甜甜嘴!去去火!这破布,疵了就疵了,还能扣咱多少钱?大不了,晚上让你家老张多炒个鸡蛋补回来!”

王大姐嘴里含着糖,那股甜意顺着舌根蔓延开,心里的火气竟真的消了大半。她看着李桂花那张笑得毫无心机的脸,也忍不住咧开了嘴,用拳头轻轻捶了她一下。

这就是李桂花。她就像是这沉闷、压抑的车间里,一株向阳而生的葵花。她的乐观,不是没心没肺,而是一种身处泥沼却偏要仰望星辰的、强悍的生命力。她的笑声,是她对抗这操蛋生活的武器。

中午十二点,下班的电铃声终于用一种更为尖锐的频率,短暂地压倒了机器的轰鸣。女工们如释重负,纷纷关掉机器。世界在一瞬间安静下来,那种突如其来的静,让人的耳朵嗡嗡作响,一时竟有些不适应。

大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拿出各自带来的午饭。车间里没有食堂,只有一个角落里放着几张长条桌,大多数人就蹲在自己的机器旁,或者找个干净的地面坐下。饭盒大多是铝制的,里面装着前一天的剩菜,或是简单的咸菜、馒头。

李桂花从布兜里掏出她的饭盒,里面是白米饭,上面铺着一层厚厚的炒土豆丝,还卧着一个金灿灿的荷包蛋。这在当时的女工午餐里,算得上是相当丰盛了。

“哎哟,桂花,又给你家‘状元郎’开小灶,自个儿顺道打牙祭啦?”一个叫小芹的年轻女工凑过来,探头探脑地,眼睛里满是羡慕。

李桂花夹起那个荷包蛋,毫不犹豫地放进小芹的饭盒里,又是一阵大笑:“啥状元郎!就是个讨债鬼!吃!吃穷他老娘我才好!你个小丫头片子,正长身体呢,不多吃点,以后找对象,人家都嫌你没二两肉!”

小芹喜滋滋地吃着荷包蛋,嘴里含糊不清地说:“桂花姐,你对你家小虎可真好。我妈说了,男孩子,就得穷养,不然以后没出息。”

李桂花扒拉了一大口饭,嚼得喷香。她咽下去,才擦了擦嘴,脸色难得地正经了一些。她说:“话是那么说,理儿也是那个理儿。可咱当妈的,心里能一样吗?他爹走得早,我亏欠他的。别人家孩子有的,我不能让他眼巴巴瞅着。再说,现在这世道,不读书,以后能有啥出路?还不是跟他妈一样,在这破厂子里,挣这点辛苦钱,连个响儿都听不见。”

她的话,让周围的气氛一下子沉静下来。女人们都沉默了,各自吃着饭,心里却都泛起了各自的愁滋味。

是啊,厂子的光景,一年不如一年了。曾经,纺织厂的女工,是让人羡慕的职业。有稳定的工资,有福利,说出去体面。可现在,布越来越难卖,仓库堆得满满当得,奖金早没了,有时候连工资都得拖上半个月。关于厂子要“改革”、“减员”的流言,就像车间里的棉絮,无声无息,却无孔不入,钻进每个人的心里,让人心慌。

王大姐叹了口气,压低声音说:“我听俺家那口子说,他们红旗机械厂那边,风声更紧。说市里都下来文件了,要动真格的了。”

另一个女工接茬道:“可不是嘛!我二姑爷就在厂办,说头一批‘下岗’的名单都快拟好了。你说这叫啥事儿啊,干了一辈子,突然就不要你了,这不跟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下岗”这个词,像一块冰,扔进了这群女人的心里。她们的脸上,浮现出共通的迷茫与恐惧。她们中的大多数人,从走出校门就进了这家工厂,她们的青春、她们的社交、她们对世界的全部认知,都和这座工厂捆绑在一起。离开这里,她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要怎么活。

一片愁云惨雾中,李桂花的笑声又一次响了起来。

“瞅瞅你们一个个的,脸拉得比驴脸还长!”她把饭盒吃得干干净净,用袖子一抹嘴,站起身来,像个指点江山的女将军,“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儿顶着呢!就算真让咱下岗了,咋的?是世界末日啦?人是活的,尿还能让憋死?政府总得给条活路吧!”

她顿了顿,环视着众人,声音里透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精明和强韧:“再说了,离了这厂子,就没饭吃了?我跟你们说,前两天我去市场,看见卖煎饼果子的那个摊儿,好家伙,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人。我站那儿瞅了半个钟头,心里默数着,他至少卖出去三十个!一个一块五,半个钟头就是西十五块钱!一天下来,那得多少?比咱们厂长挣得都多!”

她的话,像是在一间密不透风的黑屋子里,猛地推开了一扇窗。女人们的眼睛里,流露出惊奇、怀疑,也有一丝被点亮的光。

“那……那多丢人啊。”小芹怯生生地说,“站大街上,风吹日晒的,还不够让人笑话的。”

“丢人?”李桂花又笑了,这次的笑声里,带了点不屑和沧桑,“丫头,你记住姐的话。啥叫丢人?兜里没钱,孩子生病拿不出医药费,那才叫丢人!脸面值几个钱?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穿?我跟你说,就说你王大姐家那位,红旗厂的王清明,那可是个人物,技术骨干,车间主任,多体面?可我听说啊,他们厂里那些老顽固,像他那个老师傅,叫啥……张德富的,手艺好得没话说,可那臭脾气,那死要面子的劲儿,宁可在家喝西北风,也拉不下脸去干点别的。你说,这手艺,这面子,最后能换来啥?还不是得眼睁睁看着日子越过越难。”

她这番话,信息量极大,有对现实的精准洞察,有对未来的大胆揣测,更有对不同人生态度的鲜明评判。她无意中提到了王清明,提到了那个固执的老钳工张德富,为这个时代下不同人物的命运交织,埋下了一条草蛇灰线。

李桂花的这番“高谈阔论”,让压抑的空气重新流动起来。女人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的说桂花说得有理,有的还是觉得抛头露面不妥当。但无论如何,那份纯粹的绝望,似乎被冲淡了不少。至少,李桂花给她们指出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虽然卑微、辛苦,却充满生机的可能性。

她自己,当然不只是说说而己。她心里的小算盘,早就打得噼啪作响了。儿子小虎明年就要上初中了,花销更大。光靠厂里这点死工资,根本不够。她早就盘算着,等周末,就去批发市场看看,倒腾点袜子、手套之类的小东西,先在夜市上试试水。她不信,凭自己这双手,这张嘴,这颗不怕苦不怕累的心,还就真能让日子给憋死。

丈夫走的时候,天都塌了。她一个女人,愣是哭了两天两夜,把眼泪哭干了,然后爬起来,把塌下来的天,一块一块,自己给重新撑了起来。跟那比起来,下岗,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是换个地方,接着撑罢了。

下午,上班的电铃再次响起。女人们又回到了各自的岗位,投身于那片喧嚣的海洋。李桂花哼着不知名的小调,那调子被噪音撕扯得支离破碎,但她自己听得见。她的心情,并没有因为中午的讨论而变得沉重,反而有种跃跃欲试的兴奋。对她而言,危机,从来都意味着转机。

临近下班的时候,她眼尖,瞥见车间门口,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探头探脑地往里望。那人穿着一件干净的白衬衫,外面套着一件蓝色的确良外套,脸上带着一丝与这环境格格不入的犹豫和文静。

是苏慧琴。

李桂花心里一动。她知道慧琴的性子,温婉、内秀,凡事都搁在心里。若不是真有解不开的疙瘩,是绝不会主动跑到这乱糟糟的地方来找她的。

她跟旁边的王大姐打了个手势,示意她帮忙照看一下机器,然后快步走了过去。

“慧琴!你咋来了?”李桂花的大嗓门在苏慧琴耳边炸开,带着一股热乎乎的、让人无法抗拒的亲近。

苏慧琴被她吓了一跳,随即脸上露出一个温和而略带疲惫的笑容。“桂花,我……我路过,顺便来看看你。”

李桂花一把抓住她的手,不由分说地把她往车间外拉。“走走走!这地方不是人待的!有啥话,咱出去说!”她的手,温暖而粗糙,握着苏慧琴那微凉而细腻的手,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两人走到车间外的一片小空地上,夕阳的余晖正懒洋洋地洒下来。脱离了那片噪音的海洋,世界瞬间变得无比安宁。苏慧琴长长地舒了口气,紧绷的神经也随之松弛下来。

李桂花看着她,那双精明的眼睛,仿佛能看透人心。“说吧,妹子。是不是家里清明,让你不省心了?”

一句话,就戳中了苏慧琴的心事。她的眼圈,毫无预兆地,就红了。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