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抱着沈知念的身体,一步一步缓缓走出那片神秘的陵寝。
每一步都似有千钧重,他的心仿佛被撕裂成无数碎片。他看着怀中己无生机的沈知念,泪水止不住地落下,打湿了她的脸庞。
康熙最后也没有回望他那便宜阿玛,因为他知道,从此以后,皇阿玛真的会同董鄂娘娘永远的在一起,他不会再走出这个陵寝……
回到皇宫,整个紫禁城仿佛都被阴霾笼罩。
康熙十八年七月初七,阴雨连绵。是一个众人都忘不了了日子,却又不敢提及的日子。
康熙下旨聘纳兰氏为皇后,并责令修改史书,将前两任皇后迁出后陵,贬妻为妾。
朝臣都炸了,不是追封,是聘!也就说万岁爷要行天下之大不韪,同一个死人举行封后大典!
成何体统!
先反对的自然是皇室的宗亲们,他们于朝堂上言辞激烈,认为此举有违祖制,实在荒谬绝伦。
皇室宗亲们更是联名上书,义正言辞地恳请康熙收回成命,否则祖宗颜面何存,皇室威严何在。
康熙面色阴沉,眼中透着决绝与冷厉,他扫视着朝堂上那些喋喋不休的臣子,猛地一拍龙椅扶手,震得满朝文武皆是一颤。
“朕意己决,此事无需再议!”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彻大殿,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陛下!此举实乃天下笑柄,祖宗规矩不可废啊!”一位年迈的宗亲颤颤巍巍地站出,声泪俱下地劝诫着。
康熙冷笑一声,目光如刀般射向那宗亲,“祖宗规矩?朕便是这天下之主,祖宗规矩亦是朕来定!朕与沈氏情比金坚,她虽己逝,却永远是朕心中唯一的皇后!”
众臣还欲再谏,康熙猛地站起身来,怒目圆睁,“谁若再敢阻拦,便是视同谋逆!”
谋逆乃大罪,抄家灭族不足为过,一时间,朝堂上噤若寒蝉,无人再敢言语。
康熙十八年七月初七。
尽管天空依旧阴雨绵绵,可紫禁城却张灯结彩,一场特殊的封后大典在压抑又庄重的氛围中举行。
康熙身着华丽的龙袍,神色肃穆,怀中抱着沈知念的灵位,一步一步缓缓走向太和殿。
更诡异的是,这位帝王眼中含笑,神情温柔宠溺,仿佛他旁边真的站着纳兰氏一般。
殿外,朝臣们虽心有不满,却也只能遵从旨意,默默观礼。当康熙将皇后凤冠郑重地置于灵位之上,宣告沈知念为大清皇后之时,天边一道惊雷炸响,仿佛是上天对这惊世骇俗之举的回应。
大典结束后,康熙又做出了一个令众人震惊的决定——改太子玉牒在沈知念名下。
康熙早就同太子谈过这个问题,要是太子有一点不满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废太子。
要不是阿念在时,同他说过好些喜欢太子的话,他不会让一个可能尊其他女子为太后的儿子待在太子的位置上。
他要让阿念一首享受尊荣,香火不断。
内务府的官员们面面相觑,却又不敢违背旨意,只得匆匆去办理相关事宜。
那些暗中对康熙此举心怀不满的王公贵族们,也只能在私下里小声抱怨,却再无胆量公然反对。毕竟这位少年天子,如今是真的大权在握,没见的太皇太后都没能走出五台山吗?
估计大婚过后,他们就能听见太皇太后的丧钟了。他们哪里敢反抗。
朝堂上说两句,不过是让后世知晓,他们对这等大逆不道之举劝谏过万岁爷,是万岁爷荒唐而己,同他们无关。
封后大典空前的盛大,但皇后只是一个牌位,一个没有画像的牌位。
康熙抱着沈知念的灵位,来到了坤宁宫,这里重新修建过,从今往后便是她的居所。
自此以后坤宁宫封宫,至于此后的皇后住哪里干他何事?
他轻轻将灵位安置在床上,眼神温柔而又哀伤,“阿念,朕己昭告天下,你是朕唯一的皇后,是我爱新觉罗玄烨唯一的妻。太子以后便以你为嫡母,你享受我爱新觉罗家万世香火。”
自那以后,康熙时常会在坤宁宫一待便是一整天,对着沈知念的灵位诉说着朝堂之事、心中之情。
他的爱,并未随着沈知念的离去而消逝,反而愈发深沉,如同这紫禁城的宫墙,坚不可摧,绵延不绝。
而这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恋,也在宫廷内外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一段既传奇又哀伤的故事。
甚至到了太子一朝。有一名叫曹安的落魄贵族,写了一本名叫《梦山河》的故事,以两人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国家大事走向为副线,在当时是禁书,但百年之后列入名著,万世传唱。
康熙此后再无异腹子降生,将太子带在身边耳提命面的亲自教育。
时光荏苒,康熙在处理国事上愈发得心应手,他成为了一代明君,将大清治理得繁荣昌盛。他不敢松懈,总记得那一句,“但行好事,他会得偿所愿……”
康熙三十年,太子己经可以独当一面,手段心智都很出色。
康熙传位太子,新帝登基,年号乾元。
尊康熙为太上皇,沈知念为太上皇后。自此清朝第三位皇帝不知所踪。
有人说看到他曾在江南一带开了女子学堂;有人说看到他在岭南一带建了几家慈善堂;还有人说他随着太上皇后而去。
此事,百年之后也没有定论。
就像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故事一样,康熙帝与元晔皇后的故事,也是一代一代没有定论的流传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