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六年(747年)二月,黔州城头上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零星的雪粒呼啸而过,却无法掩盖城墙下激烈的厮杀声。旌旗蔽日,金鼓震天,李泰昌的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向着这座黔州城发起了最后的总攻。
李泰昌,这个在乱世中崛起的枭雄,自幼便在烽烟与战火中成长。他身形魁梧,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令人敬畏的气势。多年来,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一路披荆斩棘,在大唐的版图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此前,他己相继拿下关内道、陇右道、剑南道,更是将南诏国纳入麾下,岭南道也早己在他的掌控之中,如今的黔州,成为了他霸业版图扩张路上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黔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连接西南诸地的重要枢纽,战略位置极为关键。其守将王弘烈亦是一员悍将,在他的苦心经营下,黔州城防坚固,粮草充足,城内百姓对大唐朝廷忠心耿耿,誓与城池共存亡。当李泰昌的大军兵临城下时,王弘烈亲自登上城楼,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营帐和如林的刀枪,心中虽有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坚守的决心。
李泰昌的军队在城外扎下营寨后,并未急于进攻。他深知黔州城的难攻程度,于是先采用了围困之策,切断了黔州与外界的联系,试图让城内粮草耗尽,不战而屈人之兵。然而,王弘烈早有准备,城内储存的粮草足够支撑数月之久,且城中百姓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守护家园。时间一天天过去,黔州城依旧固若金汤,李泰昌明白,必须改变策略,主动出击。
二月初十,李泰昌召开军事会议,与众将领商讨破城之法。帐内,气氛凝重,将领们各抒己见。“黔州城墙高大厚实,城门坚固,正面强攻定会伤亡惨重。”一位将领皱着眉头说道。“但我们若不进攻,长期围困也会消耗大量粮草和兵力,且夜长梦多。”另一位将领反驳道。李泰昌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讨论,目光在营帐内的地图上扫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黔州城西侧的一处山谷,那里地势较为险峻,鲜有人烟,但却是一条通往城内的隐秘小道。“或许,我们可以从城西山谷入手。”李泰昌指着地图说道,“派遣一支精锐部队,趁夜从小道潜入,打开城门,里应外合,定能破城。”
经过精心挑选,李泰昌选出了三千精锐士兵,由他最信任的部将陈勇率领。陈勇作战勇猛,且心思缜密,是执行此次任务的不二人选。当晚,夜色如墨,寒风呼啸。三千士兵身着黑衣,携带轻便的武器,悄无声息地向着城西山谷进发。他们在山间艰难地穿行,荆棘划破了他们的皮肤,碎石硌伤了他们的脚掌,但没有一人发出一声呻吟。终于,他们抵达了山谷尽头的小道入口。这条小道狭窄而陡峭,仅能容一人通过,且布满了陷阱和暗哨。陈勇带领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排除陷阱,解决暗哨,一步步向着城内靠近。
与此同时,李泰昌在城外集结大军,准备随时发动进攻。当陈勇的部队成功潜入城内,并与城内的内应取得联系后,他们迅速向着城门方向杀去。守卫城门的士兵们万万没有想到,敌军竟然会从城内杀出,一时间惊慌失措,阵脚大乱。陈勇挥舞着大刀,如猛虎下山般勇猛,带领士兵们很快便控制了城门。随着一声巨响,城门缓缓打开,李泰昌的大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
王弘烈得知城门失守后,立即率领城中守军前来阻拦。双方在城中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街道上,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染红了青石板。李泰昌身先士卒,骑着高头大马,挥舞着长枪,冲入敌阵,所到之处,敌军纷纷败退。王弘烈虽奋力抵抗,但无奈李泰昌的军队人数众多,且士气高昂,经过一番激战,王弘烈的军队渐渐抵挡不住,节节败退。
最终,王弘烈在城中心的一处府邸被李泰昌的军队包围。他望着西周如狼似虎的敌军,仰天长叹一声,拔出佩剑自刎而死。随着王弘烈的死去,黔州守军彻底失去了抵抗的意志,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李泰昌站在黔州城头,望着这座被自己征服的城池,心中感慨万千。至此,关内道、陇右道、剑南道、南诏国、岭南道,再加上刚刚拿下的黔州,广袤的土地尽归他所有。他的霸业版图进一步扩大,成为了大唐境内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势力。
在占领黔州后,李泰昌并没有大肆杀戮。他深知,民心向背才是决定霸业能否长久的关键。他下令安抚百姓,减免赋税,恢复生产,让黔州的百姓们逐渐安定下来。同时,他也开始着手整顿军队,加强防御,准备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
而此时的大唐朝廷,面对李泰昌势力的不断扩张,己是忧心忡忡。一场更大的风暴,似乎正在酝酿之中,李泰昌的霸业之路,又将走向何方,无人能够预知,但他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的传奇,却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