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襄寇才質集
勇於敢則殺章第七十三此章通玄/經言七國
用兵殺無罪之民養不義之主害莫/大也肆一人之意忘海内之患此天
倫所取也民之所讎天之所誅故勇/於敢則殺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網
恢恢而/不失也
勇於敢則殺
通玄經道德篇曰末世戰國有利害之心
本有殺意故勇於敢則殺
勇於不敢則活
沖虚經曰夫行道者使人雖勇刺之不入
雖巧擊之不中夫刺之不入擊之不中而
猶辱也未若古聖人使人雖勇不敢刺雖
巧不敢擊夫不敢者非無其殺意也未若
聖人本無其殺意也夫無其殺意也未有
愛利之心也遂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懽
然皆欲愛利之不敢殺也若然無殺意者
無地而爲君無官以爲長是天下莫不願
安利之故勇於不敢則活
知此兩者或利或害
通玄經曰好勇危亡之道武勇以强梁死
天之所惡誰知其故
沖虚經曰老聃語關尹曰天之所惡誰知
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通玄經曰天下莫易於爲善所謂爲善者
則靜而無爲故爲善易也天下莫難於爲
不善所謂不善者篡弑矯詐非人之性故
爲不善難也
天之道
通玄經曰天之道損盈而益寡鬼神之道
驕溢不與
不爭而善勝
通玄經曰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
必有明召種黍者不獲穀樹惡者無報德
不言而善應
通玄經曰爲不善於顯明之中者人得而
誅之爲不善於幽暗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不召而自來
通玄經曰夫天道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
物歸之而莫之使極自然至精之感不召
而來不去而往
繟然而善謀
通玄經曰天道坦坦去身不遠苟向善雖
過無怨苟不向善雖忠來惡
天網恢恢
洞靈經曰禁網?闊則易避而難犯天網
恢恢?而不失
?而不失
通玄經曰戰國勇敵者殺戮無罪民之所
讎天之所誅也
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西此章南華/經言五霸
驟而語刑名賞罰安能治人此有知/治之刑具非知治之要道可用刑具
於天下不足以用安道於天下矣末/世之法高爲量而罪不及也重爲任
而罰不勝也危爲難而誅不敢也民/困於三貴飾智而詐上犯邪而行危
雖峻法嚴刑不能禁其姦獸窮則觸/禽窮則啄人窮則詐此之謂也故五
霸法煩刑峻則民生詐上多事下多/怨求多則得寡禁多則勝少故以湯
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爲治之本者/去火而己清靜自正故五霸虐刑自
執罪人而殺之也代有司/殺人希有不傷其手矣
民常不畏死
通玄經曰五霸嚴刑峻法不足以爲威殺
戮不足以禁姦
奈何以死懼之
通玄經曰法刻刑誅者非帝王之業也箠
楚繁用者非致遠之節也
若使人常畏死
通玄經曰五霸法煩刑峻則民生詐上多
求則下交爭求多則得寡禁多則勝少
而爲奇者
通玄經下德篇曰末世之民飾智詐上犯
邪行危雖峻法嚴刑不能禁其姦獸窮則
觸禽窮則啄人窮則詐此之謂也
吾得執而殺之
通玄經曰古善爲政者積其德積德而民
可化今爲刑暴者則生亂亂俗亡國之風
也
孰敢
通玄經曰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法寬刑緩
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懷姦心此聖人之
恩也
常有司殺者殺
通玄經曰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
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專
行也法度道術所以禁君使不得横斷也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通玄經上仁篇曰鯨魚失水則制於螻蟻
人君捨其所守而與臣爭事則制於有司
臣下藏智而不用反以事專其上人君者
不任能而好自爲則智日困而自負責數
窮於下則不能申理智不足以爲治威不
足以行刑則無以與天下交矣夫代司殺
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通玄經曰人君喜怒形於心嗜欲見於外
則守職者離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從風
賞不當功誅不應罪則上下乖心君臣相
怨百官煩亂而智不能解非譽萌生而明
不能照非己之失而反自責則人主愈勞
人臣愈佚是以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
手
民之饑章第七十五此章南華經言/周學好智而無
道則天下亂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智多則禽亂於上矣
鈎餌網罟罾笱之智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智多則獸亂於
澤矣智詐漸毒頡滑堅白鮮垢同異/之變多則俗亂於辯矣自古及今桀
紂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智今/周學民巧難治也而作是章焉
民之饑
通玄經曰民有飢色非命夭亡餓殍而卒
以其上食税之多
通玄經曰且民之爲生也一人蹠來而耕
不益十畝中田之收不過西石妻子老弱
仰之以食或時有水旱災害之患以奉上
求即人主愍之矣
是以飢
通玄經曰末世貪夫暴君涸魚其下以適
無極之欲則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是
以民飢
民之難治
南華經曰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以其上之有爲
通玄經曰後世有爲也則爲天下用而不
足治上多欲則下多誅上多事則下多態
以學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猶揚火而使無
焚也難矣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
之本者去火而己
是以難治
通玄經曰上有爲也下亦有爲也書學開
民僞端而縱之放僻邪淫而棄之以法隨
之以刑雖殘賊天下不能禁其姦也是以
難治
人之輕死
通玄經曰民有輕死非命而亡樂得不己
好求不止刑共殺之
以其求生之厚
通玄經曰末世暗主求下不量其積取民
不裁其力男女不得耕織之業有旦無暮
君臣相疾以奉上求力勤財匱是以輕死
是以輕死
通玄經曰上好取而無量即下貪財而無
讓民貧苦而紛爭生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爲者
南華經曰古者上則重生重生則輕利後
世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
責上好貨不貴生也
是賢於貴生
通玄經九守篇曰夫唯無以生爲者即所
以得長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此章通玄經言/戰國用兵殫天
下之財贍一人之欲禍莫深矣肆一/人之欲長海内之患此天倫所不取
也民之所讎天之所誅故兵强則/滅堅强者死之徒也豈不滅矣
民之生也柔弱
南華經曰人之生和氣聚爲生
其死也堅强
南華經曰人之死氣之散也氣散則死
萬物草木生也柔脆
通玄經曰物之生也草木英華
其死也枯槁
通玄經曰物之死也草木枯朽
故堅强者死之徒
通玄經道原篇曰堅强者死之徒也
柔弱者生之徒
通玄經曰柔弱者生之徒也
是以兵强則不勝
通玄經曰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
以弱守之積柔成剛積弱成强觀其所積
以知存亡故兵强則滅
木强則共
通玄經曰木强則折革强則裂
强大處下
通玄經上德篇曰老子仰視屋樹退而目
川樹强木則居低屋大材則居下
柔弱處上
通玄經老子曰樹小條則居高屋弱材則
處上譬若積薪小者爲上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此章通玄經言/古者明君取下
有節自養有度必計歲而收量民積/聚知育餘不足之數然後取奉如此
即得承所受於天地而離於飢寒之/患其憯怛於民也民有饑者食不重
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與民同苦樂/即天下無哀民後世孰能以有餘奉
天下唯古有道之君者能/養鰥寡孤獨法天濟民也
天之道
通玄經曰天之道損盈而益寡
其猶張弓乎
通玄經曰弧弓爲射非絃而不能發天之
爲射無弓必中
高者抑之
通玄經守弱篇曰天之道而抑高也
下者舉之
通玄經曰天之道而舉下也
有餘者損之
通玄經曰天之道損有餘也
不足者與之
通玄經曰天之道補不足也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通玄經曰天之道損有餘奉不足地之道
損高而益下
人之道則不然
通玄經曰人君之道則不然不同天道損
益也
損不足
通玄經曰且民之爲耕也妻子老弱仰之
以食水旱災害税歛難輸
以奉有餘
通玄經曰人主取民以奉上求之有餘矣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
通玄經曰末世貪主暴君涸魚其下以適
無極之欲則百姓飢寒孰能奉不足矣
唯有道者
南華經曰古者聖人老弱孤寡爲意皆有
所養
是以聖人
南華經曰古之人其備乎育萬物澤及百
姓
爲而不恃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萬物恃之以爲莫知
其德
功成不居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萬物功成不居莫知
其德
其不欲見賢
通玄經曰聖人虚心無有也見不足也見
不足故能成其賢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此章通玄經/言海不讓潦
水以成其大山林不讓其枉橈以成/其榮聖人不辭其負薪之言以廣其
名使言之而是雖商夫芻蕘猶不可/棄也若言之而非雖在人君卿相猶
不可用也是非之處不可以貴賤尊/卑論也民沉溺而不憂者君非賢主
也守職死難人臣之職也末世群臣/效誠者稀不用其身也竭力盡忠者
不能聞也是以古之聖人效法水之/柔弱含垢忍恥受言納諫爲天下之
主者效水/納垢也
天下柔弱者莫過於水
通玄經道原篇曰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强者
通玄經曰夫水之爲道也利貫金石强淪
天下
莫之能勝
通玄經曰夫水之爲道也行不可得窮極
微不可得把握
其無以易之
通玄經曰夫水之爲道也擊之無瘡刺之
不傷斬之不斷灼之不熏淖約流循不可
靡散
故柔勝剛
通玄經上德篇曰老子見舌而守柔齒堅
於舌而先斃之
弱勝强
通玄經曰積柔成剛積弱成强不積而成
未之有也
天下
通玄經曰末世人之情性皆好强而惡弱
好剛而惡柔而不知失不能柔弱也
莫不知
通玄經曰君子察實無信讒言君過而不
諫非忠臣也
莫能行
通玄經曰諫而不聽君不明也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古之善爲君者法於水之柔弱
柔弱微眇故能成其高功名自化
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不求可非之行不憎
人之非己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使人誹謗於己者心
之過也言出於口不可止於人行發於近
不可禁於遠
正言若反
通玄經上仁篇曰後世有言者窮之以辭
有諫者誅之以罪如此而欲求海内存萬
方其離聰明亦以遠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此章通玄經言/和大怨必有餘
怨奈何其爲不善也古者親近不以/言來遠不以言使近者悦遠者來與
民同欲則和與民同守則固與民同/念者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譽者顯末
世行有召賊言有致禍無先人言後/人己附之耳流聞千里者禍也舌者
機也出言不當駟馬不追此勸戰國/和其怨言罷兵不爭天下太平乃爲
善/也
和大怨
通玄經微明篇曰古者和大怨有德司契
不爭爲善也
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
通玄經曰戰國無道作難結怨必有餘怨
奈何其爲不善也
是以聖人
南華經曰古之聖人其備乎和天下
執左契
通玄經曰陰害物陽化物聖人之道依陽
天下和同依陰天下怨惡
而不責於人
通玄經曰其怨大者其禍深畜怨而無患
者未嘗有也
故有德司契
通玄經曰積德成王積石成山不積而成
未之有也
無德司徹
通玄經曰積怨成亡積水成河不積而成
未之有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通玄經曰天道無親惟德是與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此章南華經胠/篋篇言昔者大
道至德之世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赫胥氏尊盧
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
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鷄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
之時結繩質樸天/下太平則至治矣
小國寡民
通玄經符言篇曰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
言之當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
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適天下雖大好
用兵者亡國家雖安好戰者危故小國寡
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洞靈經曰古先聖王之所以茂耕織者以
爲本教也勸民農地産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通玄經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其德
生而不殺當此之時無利害之心天下太
平
雖有舟輿無所乗之
南華經曰古者神農之世卧則居居起則
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無
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通玄經曰黃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精治
陰陽之氣節西時之度正律曆之數辨男
女眀上下田者讓畔道不拾遺
使民復結繩
南華經曰昔者三皇之世民結繩而用之
而用之
南華經曰上古大道至德之世無爲也則
用天下而有餘治上無爲也下亦無爲也
甘其食
南華經曰古者之民晝拾橡栗甘其食也
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美其服
南華經曰古者之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
冬則煬之美其服也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通玄經曰古者其衣煖而無飾
安其居
南華經曰古者之民巢居穴處暮栖木上
安其居也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通玄經
曰古者太平兵馬足跡不接於諸侯之境
革車軌轍不結乎千里之外皆安其居也
樂其俗
南華經曰古者樂其俗通玄經曰古者姦
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樂其民俗
鄰國相望
南華經曰古者鄰國相望山無蹊隧澤無
舟梁
雞犬之音相聞
南華經曰古者雞犬之音相聞萬物群生
連屬其鄉
民至老死
南華經曰古者民至老死通玄經曰古者
使强不掩弱衆不暴寡民得保命而不夭
也
不相往來
南華經曰古者之民與麋鹿共處耕而食
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不相往來此德之
隆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此章南華眞/經言古之道
術有在於無爲是者老聃聞其道風/而喜悦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
一以濡弱謙下爲表以空虚不毁萬/物爲實老聃曰人皆取先己獨取後
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虚/無藏也故有餘人皆求福己獨曲全
曰苟免於咎以深爲根以約爲紀曰/堅則毁矣鋭則挫矣無爲也而笑巧
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老/聃乎古之博大眞人哉救文巧蔽也
信言不美
通玄經曰古者大道至忠復樸民無僞匿
美言不信
通玄經曰後世之民知契劵而信衰知機
械而實衰小能破道苛悄傷德
善者不辯
通玄經曰古者大正無爲不險故民易道
洞靈經曰知而不辯謂之道道以安人
辯者不善
通玄經曰後世之民知書而道衰小辯害
正洞靈經曰知而辯之謂之識以治人南
華經曰且夫辯之必不惠
知者不博
通玄經曰古者至治無事優游故下不賊
博者不知
通玄經曰後世之民知數而仁衰小成害
治南華經曰且夫博之不知
聖人不積
南華經曰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内服明
於天通於聖六通無爲西辟虚靜於帝王
之德者其物自爲也昧乎無不靜者矣有
積也故不足無藏也故有餘聖人愼所積
旣以與人
南華經曰旣以與人己愈有通玄經曰王
公尚陽道則萬物昌尚則天下亡陽
不下陰則萬物不成君不下臣德化不行
己愈有
沖虚經曰堯治天下游於康衢聞兒童謌
謡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
之則
旣以與人
南華經曰旣以與人己愈多通玄經曰王
公居民上以明道德大人去惡就善民不
遠徙故民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少愈多
己愈多
沖虚經曰堯喜問兒童曰誰教爾爲此謌
言乎兒童曰古詩也民皆鼓腹謌謡
天之道
南華經曰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
利而不害
通玄經曰日出於地萬物蕃息雷之動也
萬物啓雨之潤也萬物解
聖人之道
南華經曰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
人之心靜也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天下
靜矣
爲而不爭
通玄經曰大人施行有似於道陰陽之動
有常節大人之動不極物風不動火不出
大人不言小人無迷火之出也必待薪大
人之言必有信有信有眞何往不成
道德眞經西子古道集解卷之十
後序
竊聞莊列文庚者迺老氏之門人高弟也當
比周時皆親授五千言教探道德之奥?捨
西子之外其孰能與於此哉今之諸集解義
多浮誕了無所執各尚異端百無一當尚辭
者逞於談辯遺於體要玩理者拘於淺近昧
乎指歸是以大道隱於小成固閉而不能開
乆屈而不能伸由是天下莫不以空性爲科
邪說爲惑皆不能反于正道也今古襄寇志
道者多聞博識有生知自然之性自幼及冠
心不掛細務不以名利爲急酷嗜恬惔之樂
然而經史不輟於涉獵諸子之中僻好道德
二篇閲及舊注背義者多故慨然篤志累日
滋乆不捨晝夜遂成一編之書以論道德之
根本然猶不肯恃己所長輒引莊列文庚爲
證庶息天下未達者之謗議也迺目之曰西
子古道義十卷或隨經辯注或總章定名纂
違義者有一百餘家譏改本者近八百餘家
尊上古結繩之化述聖人體道之規誚尚怪
以遺眞鄙泥空而失治門目備次章句有歸
鬼神之說斥之於無稽方術之事屏之於不
用其道之功用燦然靡所不載可使後之宗
風者開卷見道而不勞聰明昔孔子推高老
氏之言故嘗歎之猶龍以其變化不測可謂
玄德深矣遠矣驗之於古考之於今俾人甚
易知甚易行爲萬世之龜鑑者不據是論余
何言哉於戲聖道之興信有乎時業得觀高
論醉眼豁然如披霧而覩光明蓋天之未喪
斯文也謹援筆首叙跋之卷尾姑以讚先生之
用心耶時大定二十年庚子歲正月上元日
鄉貢進士滹源繁畤劉諤庭首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