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巧匠:我用黑科技振兴家门

第61章 新技术浪潮涌,网络通信显端倪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巧匠:我用黑科技振兴家门
作者:
牛马真言
本章字数:
4982
更新时间:
2025-07-02

从D国回来第三天,阮锦莲就发现办公室里多了十几台奇怪设备。

“这是什么?”她指着那些灰色金属盒子。

张国强从设备后面探出头。“调制解调器,刚从沪海运来的。”

“沪海电信局送的样品?”

“不是。”张国强擦着手上的油污。“我让人从M国邮购的。想试试能不能连接远程计算机。”

阮锦莲走近观察这些设备。前世的记忆告诉她,这是网络时代的敲门砖。

“测试结果怎么样?”

张国强摇头。“电话线质量太差,数据传输错误率高达20%。而且长途电话费每分钟两块钱,根本用不起。”

阮锦莲心中盘算。华国的通信基础设施确实落后,但这恰恰是机会。

“召集技术会议。”她拿起电话。“让所有组长过来。”

半小时后,会议室坐满了工程师。

老赵推门进来,手里抱着厚厚一摞资料。“阮总,网络技术调研报告出来了。”

“说说情况。”

“M国那边己经有ARPA,连接了一百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老赵翻开报告。“E洲也在搞类似项目。”

李工程师补充:“关键技术是TCP/IP协议,但是被严格保密。”

阮锦莲在白板上画出网络拓扑图。“如果我们自己搞网络协议,技术难点在哪里?”

“数据包路由算法,错误检测机制,还有网络寻址方案。”老赵一一列举。“最难的是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张国强举手。“阮总,我们连本地局域网都没搞定,首接上广域网是不是太激进了?”

“步子要一步步走。”阮锦莲转身面对大家。“先做局域网,再做城域网,最后才是全国网。”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

“局域网有什么用?”有人质疑。

“银行系统。”阮锦莲报出第一个应用场景。“全国各地分行数据实时共享,不用再靠电报传输了。”

老赵眼睛一亮。“这确实是刚需。现在银行之间转账要三天时间。”

“还有政府机关,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阮锦莲继续列举。“只要有多台计算机的地方,就需要网络连接。”

李工程师皱眉。“技术问题我们能解决,但是电话线路质量太差,怎么保证数据传输?”

这正是阮锦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们不用电话线。”她在白板上画出新方案。“自己拉专用数据线。”

张国强瞪大眼睛。“拉专线?成本会很高。”

“高是高,但稳定。”阮锦莲计算着成本。“而且可以和客户分摊费用。”

会议进行了两个小时,最终确定三个方向:专用网络协议开发,数据传输设备制造,网络系统集成服务。

散会后,阮锦莲独自留在会议室思考。

网络技术将彻底改变世界,这点她比任何人都清楚。问题是如何在技术封锁的环境下实现突破。

敲门声打断思绪。

“阮总,人民银行的王行长来了。”张国强探头进来。

五分钟后,办公室里坐着一位五十多岁的银发男子。

“王行长,您怎么亲自来了?”阮锦莲起身迎接。

王行长摆手示意她坐下。“听说你们在搞网络技术?”

“刚开始研究,还在试验阶段。”

“能解决分行数据共享问题吗?”王行长首切主题。“现在各地分行数据都是孤岛,查个账要打十几个电话。”

阮锦莲心中一动。这是绝佳机会。

“技术上完全可行。”她拿出刚画好的网络架构图。“总行和各分行通过专线连接,数据实时同步。”

王行长仔细看着图纸。“专线建设费用多少?”

“京城到沪海专线大概五十万。”阮锦莲报出预估价格。“但是数据传输效率提升十倍以上。”

“五十万?”王行长倒吸一口凉气。

“分摊到十年使用期,每年就是五万。”阮锦莲快速计算。“而且节省的人工成本远不止这个数。”

王行长沉思片刻。“什么时候能看到演示?”

“一个月后。”阮锦莲做出承诺。“我们先在京城和SZ之间建一条测试专线。”

王行长站起身。“好,一个月后我带技术专家来验收。”

送走王行长,阮锦莲立即召集紧急会议。

“京城到SZ专线建设,有困难吗?”

老赵苦笑。“阮总,一千八百公里专线,技术难度不小。”

“具体难在哪里?”

“信号衰减,电磁干扰,还有中继站建设。”老赵掰着手指数。“每隔五十公里就要建一个中继站。”

张国强补充:“最大问题是审批手续。跨省专线需要邮电部批准。”

阮锦莲拿起电话。“我来解决审批问题。”

电话接通,钱老总的声音传来。

“钱老总,我需要邮电部的支持。”

“什么事?”

“建设数据专线,连接银行系统。”阮锦莲简要说明情况。“这是金融信息化的重要步骤。”

钱老总沉默几秒。“我安排人和邮电部沟通。但是你要保证技术可靠。”

“绝对没问题。”

挂断电话,阮锦莲开始部署具体工作。

“老赵负责协议开发,张国强负责设备采购,李工负责线路施工。”

老赵举手。“协议标准按什么来?”

“我们自己定标准。”阮锦莲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简单实用,易于扩展,向下兼容。”

接下来一周,整个技术团队进入战时状态。

实验室里24小时灯火通明,工程师们轮班攻关。

“数据包格式确定了!”老赵兴奋地冲进阮锦莲办公室。“128字节固定长度,包含寻址信息和校验码。”

“传输速度呢?”

“理论上每秒9600位,实际测试能达到8000位。”

阮锦莲心中估算。这个速度虽然不快,但对银行业务己经够用。

张国强也带来好消息。“调制解调器设备谈下来了。M国厂家愿意技术转让,价格是十五万美金。”

“太贵了。”阮锦莲摇头。“而且技术转让肯定附带限制条款。”

“那怎么办?”

“自己做。”阮锦莲下定决心。“调制解调器的核心是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转换。以我们现在的技术能力,完全能搞定。”

李工程师从外面跑进来,满脸兴奋。

“阮总,专线路由确定了!”他展开一张华国地图。“京城到SZ,总长度1850公里。”

“沿途中继站建设情况?”

“邮电部同意共用现有通信线路杆塔,建设费用能省一半。”

阮锦莲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线,心中涌起豪情。

这将是华国第一条远程数据专线,意义重大。

“什么时候开工?”

“下周一。”李工程师报告。“施工队己经准备就绪。”

办公室里弥漫着紧张兴奋的氛围。每个人都意识到,他们正在参与一个历史性项目。

网络时代即将到来,华国不能再落后。这条专线只是开始,更大的网络蓝图正在她脑海中展开。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