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巧匠:我用黑科技振兴家门

第60章 国际收购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巧匠:我用黑科技振兴家门
作者:
牛马真言
本章字数:
5252
更新时间:
2025-07-02

“阮总,公司里的传言都解决了。”张国强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电报。“这是京城发来的消息。”

“钱老总的回复。”

张国强将电报递过去。

阮锦莲扫了一眼,眉头微皱。

股权激励方案获批,但有前提条件——必须证明公司具备国际竞争力。

“李工他们的决定呢?”

“都留下了。”

张国强松了口气。

“那正好。”

阮锦莲站起身走向墙上的世界地图。

“启动国际化布局。”

张国强瞪大眼睛。

“我们连国内市场都没完全占稳。”

“IBM、微软为什么敢开天价挖我们的人?”

阮锦莲手指点在欧洲版图上。

“因为他们有全球市场支撑。”

敲门声响起。

财务总监老钱匆忙走进来。

“阮总,紧急消息。D国有家计算机公司要出售。”

阮锦莲转身。

“什么公司?”

“施密特电子。做工业控制系统的。”

老钱翻开资料夹。

“经营不善,债务缠身,准备整体转让。”

阮锦莲接过资料。

施密特电子,成立于1970年,专注精密伺服控制系统,拥有十七项欧洲专利。

“核心技术是什么?”

“精密伺服控制,主要应用于机床和自动化生产线。”

老钱指着技术清单。

“还有现成的欧洲销售网络。”

张国强皱眉。

“收购外国公司?这在国内没先例吧。”

“要价多少?”

阮锦莲忽略了张国强的担忧。

“八十万美金。”

老钱声音发颤。

“包括全部技术专利和厂房设备。”

八十万美金,相当于三百万人民币,几乎是公司半年净利润。

“阮总,风险太大了。”

张国强急切地劝阻。

“我们对欧洲市场一无所知,万一经营不下去怎么办?”

“不试怎么知道能不能成功?”

阮锦莲语气坚决。

“我们要和外企竞争,就必须有全球化思维。”

老钱担忧地看着她。

“公司美金储备只有一百二十万。如果收购失败…”

“那就不能失败。”

阮锦莲拿起电话。

“接通D国的律师事务所。”

三天后,施密特电子详细资料传真过来。

公司技术实力不俗,但管理混乱,市场竞争力下滑。

“派人实地考察。”

阮锦莲在管理层会议上宣布。

“谁愿意去?”

老赵举手。

“我去评估技术实力。”

张国强补充。

“我去看市场和财务状况。”

“一周后出发。”

会议结束后,老钱单独找到阮锦莲。

“阮总,这个决定太冒险了。八十万美金不是小数目。”

“老钱,你跟了我这么久,见过我打没把握的仗吗?”

阮锦莲看向窗外的工厂。

“技术封锁越来越严,我们必须找新突破口。”

“收购外国公司,政策上会有问题吗?”

“钱老总那边我己经通过气了。”

阮锦莲转过身。

“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事,上面都会支持。”

一周后,D国传来电报。

施密特电子技术确实先进,生产设备保养良好,欧洲客户关系稳定。

管理层缺乏远见,错过了几次重要市场机会。

“他们愿意降到七十万美金。”

张国强在电报中写道。

“但要求保留原有员工。”

阮锦莲看完电报,心中己有决断。

保留员工正是她想要的,技术人员的经验比设备更值钱。

“回电:同意收购条件,启动法律程序。”

接下来半个月,法律文件往来不断。

D国律师说华国企业收购欧洲公司程序复杂,需要多部门审批。

“卡在哪一步?”

阮锦莲焦急询问。

“D国经济部要求资金来源证明和技术转让承诺书。”

老钱翻着传真文件。

“还要求承诺不将技术转移到第三国。”

最后一条明显是歧视性条款。

阮锦莲看出对方真实意图——担心华国企业获得技术后威胁欧洲同行。

“回复他们:技术仅用于华国国内市场,但要求获得欧洲销售权。”

D国方面沉默三天,最终同意条件。

1985年9月15日,收购协议正式签字。

中华计算机公司成为施密特电子新东家。

消息传回国内,引起轰动。

《XX日报》头版报道:《华国企业首次收购外国公司,技术引进迈出历史性一步》

钱老总专门打来电话祝贺。

“小阮,你这步棋走得很妙。既获得技术,又打开欧洲市场。”

“这只是开始。”

阮锦莲看着桌上D国厂区照片。

“接下来要考虑如何整合资源。”

两周后,她亲自飞往D国。

法兰克福机场的繁华让她印象深刻,更让她关注的是这里浓厚的工业氛围。

施密特电子厂区位于慕尼黑郊区,占地不大但设备精良。

西十多名D国员工整齐列队欢迎这位华国新老板。

“欢迎阮女士!”

前任总经理汉斯·施密特用生硬英语致辞。

“希望在您领导下,公司重新焕发活力。”

阮锦莲用流利英语回应。

“我不是来当救世主的,是来学习的。你们的技术经验是最宝贵财富。”

参观生产车间时,D国工人的严谨作风让她震撼。

每道工序都有详细操作规范,每个产品都经过严格质量检测。

“这就是D国制造精髓。”

技术总监克劳斯自豪介绍。

“我们伺服系统精度达到0.001毫米。”

阮锦莲仔细观察生产流程,心中比较着与国内工厂差距。

D国工人技术水平更高,但华国工人学习能力和拼搏精神也不容小觑。

晚上欢迎晚宴上,汉斯私下找到阮锦莲。

“阮女士,我有个请求。”

“请说。”

“希望保持公司D国特色,不要过多改变运营模式。”

汉斯眼中透着担忧。

“我们D国人比较传统,需要时间适应。”

阮锦莲端起酒杯。

“汉斯先生,我收购这家公司,看重的正是D国特色。我不会改变什么,只会增加什么。”

“增加什么?”

“市场机会。”

阮锦莲眼中闪着光芒。

“华国有十二亿人口,工业化进程刚开始。你们的技术可以在那里找到更广阔应用空间。”

汉斯眼睛亮了。

作为技术人员,他最清楚先进技术的价值,也最渴望看到产品在更大舞台发光发热。

“什么时候可以进入华国市场?”

“明年春天。”

阮锦莲心中规划好时间表。

“我会安排你们技术人员到华国工厂交流,同时培训华国员工掌握你们的技术。”

回到酒店房间,阮锦莲拿起电话拨通国内。

“张国强,收购完成了。明天开始,我们就是有国际业务的公司了。”

电话那头传来张国强兴奋声音。

“阮总,国内反响很大。好几家媒体想采访您。”

“采访可以安排,但重点要放在技术交流和市场开拓上。”

阮锦莲提醒。

“不要过分渲染收购本身,要强调这是技术合作的开始。”

挂断电话后,她走到窗前看着慕尼黑夜景。

这座工业城市的灯火让她想起深圳,想起那些在车间挥汗如雨的工人们。

华国工业化道路还很漫长,但现在她为这条路增添了重要里程碑。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