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总,公司里的传言都解决了。”张国强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电报。“这是京城发来的消息。”
“钱老总的回复。”
张国强将电报递过去。
阮锦莲扫了一眼,眉头微皱。
股权激励方案获批,但有前提条件——必须证明公司具备国际竞争力。
“李工他们的决定呢?”
“都留下了。”
张国强松了口气。
“那正好。”
阮锦莲站起身走向墙上的世界地图。
“启动国际化布局。”
张国强瞪大眼睛。
“我们连国内市场都没完全占稳。”
“IBM、微软为什么敢开天价挖我们的人?”
阮锦莲手指点在欧洲版图上。
“因为他们有全球市场支撑。”
敲门声响起。
财务总监老钱匆忙走进来。
“阮总,紧急消息。D国有家计算机公司要出售。”
阮锦莲转身。
“什么公司?”
“施密特电子。做工业控制系统的。”
老钱翻开资料夹。
“经营不善,债务缠身,准备整体转让。”
阮锦莲接过资料。
施密特电子,成立于1970年,专注精密伺服控制系统,拥有十七项欧洲专利。
“核心技术是什么?”
“精密伺服控制,主要应用于机床和自动化生产线。”
老钱指着技术清单。
“还有现成的欧洲销售网络。”
张国强皱眉。
“收购外国公司?这在国内没先例吧。”
“要价多少?”
阮锦莲忽略了张国强的担忧。
“八十万美金。”
老钱声音发颤。
“包括全部技术专利和厂房设备。”
八十万美金,相当于三百万人民币,几乎是公司半年净利润。
“阮总,风险太大了。”
张国强急切地劝阻。
“我们对欧洲市场一无所知,万一经营不下去怎么办?”
“不试怎么知道能不能成功?”
阮锦莲语气坚决。
“我们要和外企竞争,就必须有全球化思维。”
老钱担忧地看着她。
“公司美金储备只有一百二十万。如果收购失败…”
“那就不能失败。”
阮锦莲拿起电话。
“接通D国的律师事务所。”
三天后,施密特电子详细资料传真过来。
公司技术实力不俗,但管理混乱,市场竞争力下滑。
“派人实地考察。”
阮锦莲在管理层会议上宣布。
“谁愿意去?”
老赵举手。
“我去评估技术实力。”
张国强补充。
“我去看市场和财务状况。”
“一周后出发。”
会议结束后,老钱单独找到阮锦莲。
“阮总,这个决定太冒险了。八十万美金不是小数目。”
“老钱,你跟了我这么久,见过我打没把握的仗吗?”
阮锦莲看向窗外的工厂。
“技术封锁越来越严,我们必须找新突破口。”
“收购外国公司,政策上会有问题吗?”
“钱老总那边我己经通过气了。”
阮锦莲转过身。
“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事,上面都会支持。”
一周后,D国传来电报。
施密特电子技术确实先进,生产设备保养良好,欧洲客户关系稳定。
管理层缺乏远见,错过了几次重要市场机会。
“他们愿意降到七十万美金。”
张国强在电报中写道。
“但要求保留原有员工。”
阮锦莲看完电报,心中己有决断。
保留员工正是她想要的,技术人员的经验比设备更值钱。
“回电:同意收购条件,启动法律程序。”
接下来半个月,法律文件往来不断。
D国律师说华国企业收购欧洲公司程序复杂,需要多部门审批。
“卡在哪一步?”
阮锦莲焦急询问。
“D国经济部要求资金来源证明和技术转让承诺书。”
老钱翻着传真文件。
“还要求承诺不将技术转移到第三国。”
最后一条明显是歧视性条款。
阮锦莲看出对方真实意图——担心华国企业获得技术后威胁欧洲同行。
“回复他们:技术仅用于华国国内市场,但要求获得欧洲销售权。”
D国方面沉默三天,最终同意条件。
1985年9月15日,收购协议正式签字。
中华计算机公司成为施密特电子新东家。
消息传回国内,引起轰动。
《XX日报》头版报道:《华国企业首次收购外国公司,技术引进迈出历史性一步》
钱老总专门打来电话祝贺。
“小阮,你这步棋走得很妙。既获得技术,又打开欧洲市场。”
“这只是开始。”
阮锦莲看着桌上D国厂区照片。
“接下来要考虑如何整合资源。”
两周后,她亲自飞往D国。
法兰克福机场的繁华让她印象深刻,更让她关注的是这里浓厚的工业氛围。
施密特电子厂区位于慕尼黑郊区,占地不大但设备精良。
西十多名D国员工整齐列队欢迎这位华国新老板。
“欢迎阮女士!”
前任总经理汉斯·施密特用生硬英语致辞。
“希望在您领导下,公司重新焕发活力。”
阮锦莲用流利英语回应。
“我不是来当救世主的,是来学习的。你们的技术经验是最宝贵财富。”
参观生产车间时,D国工人的严谨作风让她震撼。
每道工序都有详细操作规范,每个产品都经过严格质量检测。
“这就是D国制造精髓。”
技术总监克劳斯自豪介绍。
“我们伺服系统精度达到0.001毫米。”
阮锦莲仔细观察生产流程,心中比较着与国内工厂差距。
D国工人技术水平更高,但华国工人学习能力和拼搏精神也不容小觑。
晚上欢迎晚宴上,汉斯私下找到阮锦莲。
“阮女士,我有个请求。”
“请说。”
“希望保持公司D国特色,不要过多改变运营模式。”
汉斯眼中透着担忧。
“我们D国人比较传统,需要时间适应。”
阮锦莲端起酒杯。
“汉斯先生,我收购这家公司,看重的正是D国特色。我不会改变什么,只会增加什么。”
“增加什么?”
“市场机会。”
阮锦莲眼中闪着光芒。
“华国有十二亿人口,工业化进程刚开始。你们的技术可以在那里找到更广阔应用空间。”
汉斯眼睛亮了。
作为技术人员,他最清楚先进技术的价值,也最渴望看到产品在更大舞台发光发热。
“什么时候可以进入华国市场?”
“明年春天。”
阮锦莲心中规划好时间表。
“我会安排你们技术人员到华国工厂交流,同时培训华国员工掌握你们的技术。”
回到酒店房间,阮锦莲拿起电话拨通国内。
“张国强,收购完成了。明天开始,我们就是有国际业务的公司了。”
电话那头传来张国强兴奋声音。
“阮总,国内反响很大。好几家媒体想采访您。”
“采访可以安排,但重点要放在技术交流和市场开拓上。”
阮锦莲提醒。
“不要过分渲染收购本身,要强调这是技术合作的开始。”
挂断电话后,她走到窗前看着慕尼黑夜景。
这座工业城市的灯火让她想起深圳,想起那些在车间挥汗如雨的工人们。
华国工业化道路还很漫长,但现在她为这条路增添了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