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招娣将心中盘算的想法,跟李大娘细细说了。
在家做卤味,再想法子联系饭店、食堂这些大客户。
李大娘听得眼睛一亮,随即用力一拍大腿!
“哎呀!招娣,你这脑子就是活泛!这法子好!”
老太太是打心眼儿里替她高兴。
“在家做,踏实!干净又安稳,还不用去外面跟那些乱七八糟的人打交道,省心多了!”
自从上次白招娣在菜市场差点跟人动刀子,李大娘这心就一首提着,生怕她一个女人家带着俩孩子出点啥闪失。
现在听说她不用再去外面风吹日晒地抛头露面,老太太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大半。
“招娣啊,你就放宽心在家做!”
李大娘满脸热忱,拍着胸脯保证。
“大娘我虽然老了,干不动重活,但帮你烧个火、递个料、看着点锅,这点力气还是有的!”
一股暖流淌过白招娣的心田,她连忙摆手。
“那哪儿行!大娘,您老只管歇着,这点活我自己能忙得过来。”
嘴上虽是推辞,但第二天,当白招娣在家里的院子里重新支起锅灶,
卤水的香气再次弥漫开时,李大娘还是忍不住过来搭把手。
老太太嘴里念叨着“我就是闲着没事,过来转转”,手上动作却麻利得很,
帮着清洗猪蹄,往灶膛里添柴,时不时还凭着老经验指点几句。
“这猪头上的毛多得很,得用火燎仔细了,燎不干净,客人吃着一口毛,那可不行。”
“卤汁滚开了,火就得压小点,得用小火慢慢咕嘟着,那味儿才能进去。”
白招娣知道老太太是一片好心,心里暖烘烘的,便不再客气推辞。
她手脚麻利地处理着食材,锅里翻滚着的红褐色卤汁,浓郁的肉香飘散开来。
一边干活,一边跟李大娘拉着家常,小院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林红英和林红梅放学回来,更是懂事得让人心疼。
姐妹俩放下书包,洗干净手,就立刻跑来帮忙。
一个蹲在灶边,认真地看着火苗,不让它灭了也不让它太旺。
另一个则帮着摘菜,洗刷用具。
小小的院落里,顿时充满了烟火气,还有母女、祖孙间的欢声笑语。
白招娣心里过意不去,总变着法儿地想回报李大娘的情谊。
她知道老太太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偏爱吃些软烂的东西。
每次炖肉,她都会特意把锅里炖得最软糯、入口即化的那几块挑出来,
单独盛在一只干净的大碗里,给李大娘端过去。
平时做饭,也总会多做一些,算上李大娘那一份,还特意留意着做些老太太爱吃的家常菜。
前几天听李大娘念叨,说有些想吃槐花麦饭了。
白招娣就记在了心上,专门托相熟的菜贩子从乡下捎来了最新鲜的槐花,蒸得喷香软糯,给李大娘送去一大盘。
知道老太太喜欢吃鱼,又嫌收拾起来太麻烦。
白招娣就隔三差五买条肥美的鲫鱼回来,仔细刮鳞去内脏,收拾得干干净净,用慢火炖出一锅奶白浓郁的鱼汤。
李大娘每次都嘴上说着“太麻烦你了招娣”、“不用这么破费”,脸上的笑容却像开了花,心里更是熨帖得不行。
老太太的老伴儿走得早,两个儿子虽然也算孝顺,可都在外地成家立业,忙着自己的日子,一年到头也难得回来探望几回。
这宽敞的院子,大部分时间都只有她一个孤零零的老婆子守着,显得格外冷清。
自从白招娣母女三人搬进来,这院子才算真正活泛起来,有了人味儿。
每天听着隔壁屋里传来的说话声、女儿们清脆的读书声、还有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
再看着那两个懂事乖巧的女娃,甜甜地围着她“李奶奶”“李奶奶”地叫个不停。
李大娘觉得,这心里头啊,就像三九寒天里揣了个暖烘烘的小手炉,从里到外都透着舒坦!
这天晚饭,白招娣又特意做了李大娘最爱吃的红烧肉。
选的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用小火慢炖,炖得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酱汁浓郁,香气扑鼻。
李大娘吃得眯起了眼睛,连连称赞,放下了手里的筷子。
她看着正细心给红英、红梅碗里夹菜的白招娣,眼神温和,忽然轻轻开口:“招娣啊。”
“哎,大娘,您说。”白招娣抬起头,应了一声。
“我……我这辈子啊,活了大半辈子了,就盼着能有个贴心的小棉袄,可惜没那个福气,没生个闺女。”
李大娘看着白招娣,眼神里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试探,又充满了真诚。
“你要是不嫌弃我这个孤老婆子……”
老太太顿了顿,似乎鼓足了勇气。
“我……我想认你当个干闺女,你看……成不成?”
白招娣闻言,整个人都愣住了,随即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猛地涌上心头,眼眶瞬间就热了。
她自己的亲爹娘走得早,虽然娘家还有两个姐姐两个弟弟,
但都各自成家立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平时联系本就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年到头也难得见上一面,情分淡薄。
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县城,除了萍水相逢却屡次相助的周建军,李大娘就是对她们母女最好、最真心实意的人了。
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沉甸甸的,她白招娣一首牢牢记在心里。
“大娘!您瞧您说的!我怎么会嫌弃您呢?”
白招娣放下碗筷,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无比认真地看着李大娘。
“是我高攀了才对!您老看得起我,看得起我们娘仨,愿意认下我这个干闺女,这是我白招娣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哎!好!好闺女!我的好闺女!”李大娘激动得连连点头,眼角也控制不住地了,浑浊的老眼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姥姥!我们有姥姥了!”林红英和林红梅反应最快,也最高兴,两个小丫头立刻欢呼着扑进李大娘的怀里,一人一边,甜甜地喊着。
“哎!哎!我的好外孙女儿!”李大娘一手紧紧搂住一个,脸上的皱纹笑得像朵盛开的菊花,
那点萦绕心头的孤单寂寞,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天伦之乐冲得烟消云散。
自此以后,两家人的关系更是亲近了一层,几乎合成了一家人,在这小小的院落里,相互扶持,彼此温暖。
白招娣在家做卤味的生意,也渐渐走上了正轨。
她牢记着周建军的建议,每天精心卤制好肉食后,并不急着挑出去叫卖。
而是先把院门虚掩着,打开一条缝。
那经过长时间熬煮、融合了十几种香料的浓郁肉香,便顺着门缝,悠悠地飘散出去,弥漫在整条安静的老巷子里。
起初,只是左右隔壁几家相熟的邻居,被这霸道的香味勾引得馋虫大动,好奇地过来探头看看。
“哟,招娣妹子,今天卤了啥好东西?这香味儿,隔着老远就闻见了!”
“王大婶来了!今天卤了猪蹄和鸡爪,刚从锅里捞出来,还热乎着呢!”
白招娣总是笑脸相迎,热情地招呼着,“要不要来点儿尝尝鲜?”
“那敢情好!给我来俩大猪蹄,我家那口子就好这口!晚上正好加个菜!”
尝过之后,那味道自然是没得挑剔。
软烂入味,香而不腻,比国营饭店卖的还要好吃几分!
就这样,一来二去,一传十,十传百。
“李大娘家院里那个白家妹子,做卤味的手艺可真是一绝!”
“是啊是啊,她那卤猪蹄,炖得那叫一个烂乎,老太太都能吃!”
“还有那卤鸡爪,啃着真过瘾!”
这样的好口碑,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在这条老巷子里传开了。
每天到了下午西五点钟,快到晚饭饭点的时候,根本用不着白招娣出去吆喝。
就有不少街坊邻居,端着自家的空碗,或者拿着干净的搪瓷饭盒,主动找上门来。
“招娣,给我来半斤猪头肉,多切点儿瘦的,我家孩子不吃肥的。”
“白大姐,还有卤豆干吗?我家那小子就馋你做的这个味儿,两天不吃就闹腾。”
“今天有卤鸭掌没?给我称上一斤,晚上喝点小酒,正好当下酒菜!”
生意虽然不像之前在菜市场那样,一下子围拢一大堆人,显得那么火爆。
但胜在稳定、踏实,还省心。
来的都是街坊邻居,彼此都认识,知根知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潜在的风险。
白招娣把因此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钻研卤料配方和思考如何拓展销路上。
就在这时,周建军那边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他真的把白招娣的卤味推荐给了国营饭店的经理。
起初,那经理还有些犹豫,毕竟国营饭店有自己固定的采购渠道和规章制度,轻易不会从外面个体户手里进货。
但周建军是谁?饭店里厨艺顶尖的技术骨干,说话极有分量。
更何况,周建军还特意从白招娣那里买了一斤卤猪蹄和半斤卤猪耳朵,带回去给经理和后厨几个挑剔的老师傅尝了尝。
那独特的、醇厚浓郁的滋味,瞬间就征服了这些吃惯了山珍海味的“老饕”们的味蕾!
“这味道,绝了!”
“比咱们自己卤的好吃!”
有了周建军的力荐,再加上实打实的美味征服,经理最终拍板松口,同意先少量采购一批白招娣的卤味,放在饭店的凉菜窗口试试水。
结果完全在白招娣和周建军的意料之中。
白招娣那味道霸道、口感独特的卤味,一经推出,立刻就受到了广大食客的热烈欢迎!
销量甚至一度超过了饭店自己做了多年的几样传统招牌凉菜!
这下子,饭店经理乐得嘴都合不拢了,看白招娣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当即拍板决定,跟白招娣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
每天都要固定供应相当数量的卤猪蹄、卤猪耳朵和卤鸡爪!
这可是一笔稳定的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