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五年(746年)六月,溽热的瘴气笼罩着西南边陲,望部(地处南疆密林深处,与交州毗邻,为群山环绕的古老部族领地)在蒸腾的暑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这个世代受大唐庇护、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制箭工艺闻名的部族,此刻正面临着李泰昌叛军的兵锋威胁。部落的吊脚楼间,族人们面色凝重,手持自制的竹矛与毒箭,望着山口外隐约可见的叛军旌旗,心跳声几乎要冲破胸膛——斥候拼死带回消息:李泰昌亲率十万大军,在攻陷交州后,正沿着蜿蜒的山道,向望部汹涌而来。
望部大酋长蒙烈站在部族最高的木楼顶端,望着层层叠叠的密林,眼中满是忧虑。望部虽有三千勇士,但面对装备精良的叛军,力量悬殊巨大。更令人不安的是,周边部族或己投降叛军,或在战火中覆灭,望部己成孤立无援的孤岛。蒙烈握紧腰间祖传的青铜短刀,对各寨寨主说道:“望部自太宗皇帝赐下姓氏,己效忠大唐百年。今日就算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守护家园!传令下去,立即将所有粮食转移至山洞,青壮年全部编入战阵,老幼妇孺负责运送物资、制作箭矢!”
部族内顿时陷入紧张的备战。老人们将珍藏多年的兽皮甲胄取出,仔细修补;妇女们在闷热的工坊里,将剧毒的见血封喉树汁熬制,涂抹在箭矢之上;孩童们背着竹篓,穿梭在村寨间传递消息。蒙烈亲自巡视防御工事,看到一位瞎眼的老箭匠正摸索着打磨箭头,颤抖的双手布满伤口,却仍专注地雕刻着箭羽,心中涌起一阵酸楚。
六月初十,叛军的先头部队抵达望部山口。李泰昌站在由大象驮载的战车上,望着隐没在密林深处的部族村寨,轻蔑地一笑。他大手一挥,叛军的投石机率先发动攻击,巨大的石弹呼啸着砸进山林,树木被拦腰斩断,发出阵阵轰鸣。“放箭!”蒙烈一声令下,望部勇士们从隐蔽的树屋与岩石后现身,万箭齐发。这些淬毒的箭矢穿透叛军的皮甲,不少士兵中箭后痛苦地抽搐,片刻间便气绝身亡。
然而,叛军很快调整策略。他们用盾牌组成龟甲阵,缓缓向村寨推进,同时派出骑兵绕到后山,企图包抄望部。蒙烈见状,立即分兵抵御。在后山,望部勇士们利用熟悉的地形,将巨石推下山崖,滚木、毒箭如雨点般落下,叛军骑兵顿时人仰马翻。但叛军人数众多,一波又一波地发起冲锋,望部的防线逐渐吃紧。
村寨前的战斗愈发惨烈。叛军的云梯搭上了望部用原木构筑的寨墙,望部勇士们用滚烫的粪水、尖锐的竹签拼命抵抗。蒙烈手持青铜刀,亲自斩杀登寨的叛军,他的战袍被鲜血浸透,手臂上布满伤口,却越战越勇。但叛军源源不断,不少人突破防线,冲入村寨。
望部的族人们与叛军展开了惨烈的巷战。妇女们用菜刀、斧头与敌人搏斗,老人们拉响自制的火药陶罐,与叛军同归于尽。蒙烈且战且退,最终退至部族的祭坛前。这里供奉着望部世代相传的图腾柱,也是蒙烈心中最后的坚守。
李泰昌骑着高头大马,缓缓走进村寨,望着遍地的尸体,冷笑道:“蒙烈,你若投降,我可饶望部百姓一命。”蒙烈怒目而视,高声喝道:“叛贼!望部儿郎宁死不屈!”说罢,他点燃了祭坛周围早己准备好的燃油,熊熊烈火瞬间将祭坛包围。蒙烈握紧青铜刀,冲向李泰昌,却在途中被叛军的乱箭射中。他强撑着身体,将刀插进地面,怒视着叛军,首至咽下最后一口气。
祭坛的大火烧了整整一夜,照亮了望部的天空。曾经充满生机的村寨,如今沦为一片废墟,街道上尸骸枕藉,幸存者寥寥无几。李泰昌望着燃烧的村寨,满意地离去,只留下望部的残垣断壁在风中呜咽。
望部的陷落,虽然只是李泰昌叛军征伐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却成为了南疆抵抗力量的一曲悲壮挽歌。这个忠诚于大唐的古老部族,用生命诠释了不屈的精神,也让世人看到了叛军的残暴与贪婪。而大唐的南疆防线,在失去望部后,变得更加千疮百孔,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在这场持续的战乱中,离崩溃的边缘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