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成长之路

第22章 金城泣血:天宝三载冬月的兰州保卫战

加入书架
书名:
帝王成长之路
作者:
梁山好汉123
本章字数:
3004
更新时间:
2025-07-08

天宝三年(744年)十一月,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黄河的冰碴,将兰州城(古称金城,今甘肃兰州)切割得支离破碎。这座扼守黄河上游、连接河西走廊与中原的咽喉重镇,此刻正蜷缩在李泰昌叛军的阴影之下。城墙上结满冰棱的箭垛间,唐军士卒裹着单薄的麻衣,望着城外绵延数里的叛军营帐,呼出的白气在月光下凝成细小的冰晶——斥候探马来报,李泰昌亲率二十万大军,己沿着黄河河谷杀来。

兰州刺史江承嗣站在破损的望楼中,指尖无意识地着案头泛黄的《河湟防务图》。城中守军仅剩西千疲惫之师,半数士兵在先前的征战中负伤,粮草储备仅够支撑五日。更令人绝望的是,朝廷许诺的援军被叛军死死堵在陇右道,而黄河上的浮桥早在半月前就被叛军用火船焚毁,兰州成了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城。

“传令各营!”江承嗣猛地将狼毫摔在地图上,墨汁溅在“兰州”二字上,“即刻拆除城外五里内所有民居,木料砖石全部运入城中加固城墙!每户出一丁,老弱妇孺负责熬制御寒姜汤、缝制棉甲!”他望向窗外飘飞的雪花,声音低沉而决绝,“再把黄河沿岸的羊皮筏子尽数收缴,决不能让叛军轻易渡河!”

兰州城内顿时陷入了癫狂般的忙碌。铁匠铺的炉火昼夜不熄,百姓们将家中的铁锅、铜盆甚至门环都砸成碎片,投入熔炉锻造箭矢;青壮男子扛着削尖的木杆登上城墙,老人们在结冰的城根下挖掘陷阱;妇孺们围着简陋的灶台,将仅剩的粟米熬成稀粥。江承嗣亲自巡查城防,看到一名瞎眼老妪正摸索着将儿子的婚服剪成布条,为士兵包扎伤口,喉咙像是被黄河的砂砾哽住。

十一月十五,叛军先锋抵达黄河东岸。李泰昌站在特制的战车上,望着西岸严阵以待的兰州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抬手示意,数十架投石机同时轰鸣,巨大的石弹划破夜空,如陨石般砸向城头。西北角的箭楼轰然倒塌,七名士兵被埋在砖石之下,惨叫声尚未消散,第二轮石雨又呼啸而至。

“放箭!放滚木!”江承嗣挥舞着断刃嘶吼,唐军射出的箭矢却在叛军的牛皮盾牌阵前纷纷折断。叛军的羊皮筏子如黑色甲虫般密密麻麻漂向河面,守城士兵将浸满桐油的麻布点燃,抛入河中,一时间黄河上燃起熊熊火墙。但叛军悍不畏死,踩着同伴烧焦的尸体继续强渡,终于在北岸撕开一道口子。

接下来的三日,兰州城陷入了惨烈的拉锯战。叛军动用云梯攀爬城墙,却被守军滚烫的粪水、尖锐的竹刺击退;唐军趁夜缒城偷袭,烧毁了叛军三座粮草营,却在撤回时遭遇埋伏,折损过半。江承嗣的铠甲上凝结着层层血痂,左手被流矢贯穿,却仍咬着牙指挥战斗。

十一月十八日深夜,李泰昌发动总攻。叛军利用特制的“冰梯”,借着黄河结冰的时机,从城西的薄弱处发动突袭。当江承嗣接到急报时,叛军人影己如鬼魅般在城头蔓延。他率领亲卫冲向缺口,手中的长剑在月光下泛着寒光,每一次挥砍都溅起滚烫的鲜血。

巷战持续到黎明时分,兰州的街道上堆满了尸体,血水与融雪混在一起,顺着沟渠流向黄河。江承嗣退至刺史府前时,身边仅剩百余残兵。李泰昌骑着高头大马踏入城门,望着满目疮痍的城池,冷笑道:“江承嗣,投降吧。”

“叛贼!”江承嗣将染血的官印狠狠砸向对方,“我大唐儿郎,岂会向你这乱臣贼子低头!”他点燃府中堆积的火药桶,火光映照着他决绝的面容。轰然巨响中,兰州城最后的抵抗力量化为灰烬,数百叛军与江承嗣一同葬身火海。

兰州陷落的消息传至长安,满朝文武震惊失色。这座素有“金城汤池”之称的要塞失守,不仅意味着河西走廊门户洞开,更让李泰昌叛军获得了西进东扩的战略支点。曾经商贾云集的兰州城,如今只剩断壁残垣,黄河岸边漂浮着密密麻麻的尸体,朔风掠过焦黑的城楼,卷起半面残破的“唐”字军旗,仿佛在为这座悲壮陨落的城池呜咽。而大唐王朝的根基,也在这场血色浩劫中,开始摇摇欲坠。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