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成长之路

第21章 烽燧烬灭绥州城:天宝三载深秋的血色挽歌

加入书架
书名:
帝王成长之路
作者:
梁山好汉123
本章字数:
2842
更新时间:
2025-07-08

天宝三年(744年)十月,陕北高原的寒风裹挟着沙砾,如利刃般刮过绥州(今陕西绥德)的城垣。这座扼守无定河与大理河交汇要冲、拱卫关中北部的重镇,此刻正笼罩在浓稠如墨的死亡阴影中。城墙上凝结的血痂被风吹得簌簌剥落,新的箭矢又密密麻麻插满夯土,城外李泰昌叛军的营火连绵数十里,宛如一条盘踞的赤蛇,将绥州死死缠绕。

自银州失陷后,绥州都督陆元礼便陷入了绝境。城中守军仅剩两千残兵,半数士兵带着银州之战留下的创伤,连完整的弓弦都凑不齐。粮仓里发霉的粟米不过三日之粮,而探马带来的消息更如寒霜刺骨——朝廷派来的援军在米脂遭遇伏击,主将战死,残部溃散。陆元礼握着染血的战报,望着地图上如潮水般推进的叛军标记,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召集全城!”陆元礼的声音在空荡荡的都督府回响,惊飞了梁上的寒鸦,“十五岁以上男子即刻上城,老弱搬运石块,妇人熬煮草药!将所有铁锅、农具熔铸箭矢,今日便与叛军决一死战!”他扯开官袍领口,露出胸口狰狞的箭伤,那是三年前抵御吐蕃时留下的旧疤,“绥州若破,长安门户洞开,我们身后是万千百姓,是大唐宗庙!”

绥州城内陷入了疯狂的备战。铁匠铺的炉火将夜空映成血色,百姓们哭着砸开陪嫁的铜盆、祖传的香炉,投入翻涌的铁水;孩童们赤着脚在街巷奔跑传递消息,脚底被碎石割得鲜血淋漓;老人们跪在城隍庙前,颤抖着点燃最后几炷香。陆元礼亲自爬上摇摇欲坠的箭楼,看到一位瞎眼老妪摸索着将纺车的木轴递给士兵当滚木,喉咙像被无定河的砂砾堵住。

十月初十,李泰昌叛军抵达绥州城郊。叛军的巨型投石机率先发动攻击,磨盘大的石弹撕裂空气,砸得城墙剧烈震颤。东南角的箭楼轰然倒塌,七名士兵被埋在砖石之下,惨叫声尚未消散,第二轮石雨又呼啸而至。“放箭!放滚木!”陆元礼挥舞着断刃嘶吼,唐军射出的箭矢却在叛军的牛皮盾牌阵前纷纷折断。

战斗持续到深夜,城墙上的尸体堆积成小山,血水顺着排水口流入大理河,将河水染成暗红。叛军的云梯如林般搭上城墙,涂着剧毒的钩索死死咬住城垛。陆元礼带着亲卫冲向缺口,滚烫的热油泼在他背上,皮肤瞬间烫得焦黑,他却浑然不觉,挥刀砍断叛军的手臂,刀刃卷了口,就用拳头砸、用牙齿咬。

十月十三日,李泰昌祭出杀手锏——火攻。数百个装满硫磺、桐油的陶罐被投石机抛入城中,霎时间,绥州城内烈焰冲天。陆元礼望着被火舌吞噬的民居,突然下令:“掘开护城河!”浑浊的河水奔涌而入,虽然浇灭了部分火势,却也让城内变成泽国。百姓们泡在齐腰深的冷水中继续作战,婴儿的啼哭与战士的怒吼混在一起,在浓烟中回荡。

十月十五日夜,叛军发动总攻。借着暴雨掩护,敢死队乘着羊皮筏子强渡大理河,用钩索攀上城墙。陆元礼赶到时,叛军人影己如鬼魅般在城头蔓延。他挥舞着烧得只剩半截的长枪,与敌人展开肉搏,身上不知中了多少刀,鲜血浸透的铠甲在雨中泛着冷光。

当叛军的战旗插上绥州城楼时,陆元礼退至都督府前。他望着燃烧的城池,突然大笑起来,笑声里带着血沫:“李泰昌!我陆元礼今日便以死报国!”他点燃府中堆积的火药桶,巨响震得大地颤抖,火光中,他最后的身影与叛军精锐一同消散。

绥州城破的消息传至长安,大明宫的龙椅上,唐玄宗手中的玉杯“啪”地摔得粉碎。绥州的陷落,意味着关中北部防线彻底崩溃,李泰昌的铁骑距长安己不足三百里。曾经商贾云集的绥州城,如今只剩断壁残垣,无定河畔漂浮着密密麻麻的尸体,深秋的寒风掠过焦黑的城楼,卷起半面残破的“唐”字军旗,仿佛在为这座悲壮陨落的城池呜咽。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