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小福宝:全家团宠致富忙

第14章 春雷动土

加入书架
书名:
八零小福宝:全家团宠致富忙
作者:
陆奈奈
本章字数:
7568
更新时间:
2025-06-21

靠山屯的寒冬在噼啪作响的鞭炮声和浓浓的年味中悄然退去。屋檐下的冰溜子滴答着春水,沉寂一冬的土地在暖阳下苏醒,散发出的芬芳。沈家小院里,那头母山羊顺利产下了两只活泼的小羊羔,咩咩的叫声为小院增添了无限生机。缝纫机的嗒嗒声也愈发熟练,西伯母吴翠花用新布给全家老小都缝制了开春的薄衫,沈璃更是得了一件鹅黄色的小褂子,衬得她小脸越发

然而,沈家开春的头等大事,并非耕种,而是后山那片被沈璃无意中点出的“白土”——高岭土。

叶父叶志刚年前悄悄去县里跑了几趟,带回了确切的消息:那片高岭土品质上乘,县陶瓷厂和几家社办砖瓦窑都表示出浓厚兴趣,愿意以不错的价格长期收购!这个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沈家核心成员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开春第一场透雨过后,土地变得松软。爷爷沈满仓亲自挂帅,带着大伯沈建军、二伯沈建民、沈父沈建国,还有最能干的大哥沈卫国、二哥沈卫民、六哥沈卫壮,全副武装(带着锄头、镐头、筐子),再次进山。这一次,目标明确——探明矿脉范围,取样试烧!

沈璃自然还是“吉祥物”,被大哥沈卫国稳稳地背在背上。小家伙穿着鹅黄小褂,戴着叶青海送的深蓝色小护额,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大人们挥汗如雨地挖开土层,露出下面细腻洁白的矿土。

“爹!这土真厚实!挖下去快一丈了,还没见底!” 六哥沈卫壮挖得最起劲,抹了把汗,兴奋地喊道。

“小心点挖!要整块的!别弄碎了!” 二伯沈建民仔细地指挥着,将挖出来的大块高岭土小心地装进筐里。他脸上是压抑不住的激动,仿佛挖到的不是土,而是金子。

二哥沈卫民则拿着小本子和铅笔头,一边帮忙一边记录着位置、深度和土质情况,显得格外认真。

取样工作持续了好几天。沈璃成了最忠实的“监工”,每天由不同的哥哥背着上山(大哥、二哥、六哥轮流助力,其他哥哥有空也跟着去护卫)。她有时在哥哥背上打盹,有时被放到安全的地方看野花,更多时候是指着那些被挖出来的“白白”的土块,兴奋地喊:“白白!多!” 稚嫩的童音在山谷间回荡,仿佛给辛苦的劳作注入了欢乐的活力。

土样取回来后,叶志刚成了沈家的常客。他在自家后院搭了个简易的小土窑,和沈家男人们一起,按照他打听来的方法,将高岭土粉碎、淘洗、沉淀、制坯、阴干,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窑中烧制。

点火那天,气氛格外凝重。沈家能来的男丁都围在小小的土窑旁,连奶奶王秀英都抱着沈璃在稍远一点的地方紧张地看着。柴火噼啪作响,窑口的温度越来越高。叶志刚紧盯着火候,不时调整着柴火。

一天一夜的漫长等待后,窑火终于熄灭。等窑温降到可以靠近时,叶志刚和爷爷沈满仓屏住呼吸,用长铁钩小心地扒开窑口的封土。

一股热气夹杂着灰烬扑面而来。当看到窑里那些被烧得通红、渐渐冷却、呈现出一种温润的象牙白色的粗糙器皿时(虽然形状歪扭,还有裂纹),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继而爆发出巨大的欢呼!

“成了!烧出来了!” 二伯沈建民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

“这颜色!这质地!错不了!就是好土!” 叶志刚拿起一块尚有余温的残片,仔细着,脸上是成功的喜悦。

爷爷沈满仓重重地拍了拍叶志刚的肩膀,又看了看被大哥抱着、正拍着小手咯咯笑的沈璃,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好!这路子,能走!”

开春的忙碌和希望,似乎也催发了沈璃的语言能力。她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称呼和单字,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小嘴一天到晚叭叭个不停,成了沈家最欢快的“小喇叭”。

“奶奶,啥?” 她指着灶台上咕嘟冒泡的粥锅。

“粥,福宝,这是粥,香香的。” 奶奶王秀英耐心地回答。

“粥,吃!” 沈璃立刻接上,还拍拍自己的小肚子。

“爹,啥?” 她指着沈建国扛回来的锄头。

“锄头,种地的。” 沈建国放下锄头,把女儿抱起来。

“地,啥?” 沈璃指着院子里的泥土。

“地…就是土,长庄稼的。” 沈建国努力解释。

“庄稼,啥?” 沈璃的问题连环炮似的。

“……” 沈建国一时语塞,求助地看向旁边的二哥沈卫民。

二哥沈卫民笑着走过来,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几粒玉米种子:“福宝看,这就是种子,种到地里,浇水,晒太阳,就长出庄稼,比如玉米!” 他指着屋檐下挂着的玉米棒子。

沈璃看看种子,又看看金黄的玉米棒子,大眼睛忽闪忽闪,似乎有点明白了,小嘴里念念有词:“种…地…玉…米…吃!”

她不仅问,还热衷于模仿和“造句”。

看到母鸡下蛋后“咯咯哒”地叫,她会追着母鸡喊:“蛋!蛋!咯咯哒!”

听到爷爷说“这土好”,她看到新挖回来的高岭土,也会用小手指着说:“土!好!”

看到西伯母踩缝纫机,她会凑过去,小脚学着在地上蹬,嘴里配着音:“嗒!嗒!嗒!”

最让哥哥们“头疼”的是,她开始清晰地表达“所有权”和“选择权”:“我的!”(指着自己的小木碗),“哥哥,抱!”(指定要某个哥哥抱),“不吃!”(拒绝不喜欢的食物,比如苦味的野菜)。

九个哥哥成了她最好的“语言陪练”和“十万个为什么”解答者(尽管经常被问倒)。

大哥沈卫国负责解答一切和“外面”、“干活”相关的问题,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

二哥沈卫民是“技术顾问”,用书本知识和比喻耐心解释自然现象和简单道理。

三哥沈卫军是“动物世界解说员”,负责讲解各种虫鱼鸟兽。

其他哥哥则用夸张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来“表演”答案,常常把沈璃逗得前仰后合。

九哥沈卫家则成了沈璃的“复读机”和“捧哏”,沈璃说什么,他就跟着学什么,还煞有介事地点头:“对!妹妹说得对!”

沈璃的语言爆发,像一串串清脆的铃铛,洒满了沈家小院的每个角落,驱散了劳作的疲惫,带来了无尽的欢笑。

高岭土试烧成功,销路也有了眉目,接下来就是如何开采和销售的问题了。爷爷沈满仓召集了家庭会议,二伯沈建民详细汇报了情况。

“爹,那矿脉不小,光靠咱家这几个人,农忙时肯定顾不过来。而且挖土、运土、初步处理,都是力气活。” 大伯沈建军首先提出了困难。

“销路是叶家兄弟跑的,技术也是他懂的多,咱不能撇开人家。” 沈父沈建国补充道。

“是啊,叶家兄弟实在,有文化,路子也广。” 几个伯父都点头。

爷爷沈满仓抽着旱烟,沉默片刻,看向二伯沈建民:“老二,你和志刚兄弟走得近,你啥想法?”

二伯沈建民清了清嗓子:“爹,各位兄弟,我是这么想的。这高岭土是老天爷赏的,也是咱福宝带来的福气。但独木不成林。叶家兄弟有见识,懂技术,跑外联也有一手。咱家有劳力,有地方(指堆放和初步处理),矿也在咱后山。不如…咱两家合伙干!”

“合伙?” 大家都有些惊讶,这在靠山屯还是新鲜事。

“对!” 二伯沈建民越说越有底气,“咱出地、出劳力、负责开采和粗加工。叶家兄弟负责技术把关、联系销路和对外交涉。赚了钱,按事先说好的比例分!这样,咱省心,他们也有利,两全其美!”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爷爷沈满仓拍板:“行!就按老二说的办!老大,你明天跟我去趟叶家,跟志刚兄弟好好商量商量章程!亲兄弟,明算账,把话都说在明处!”

第二天,爷爷和大伯去了叶家。叶志刚和林婉如热情接待。当爷爷提出合伙的意向时,叶志刚眼睛一亮,显然也早有此意。两家当家人关起门来商议了大半天,初步定下了合作的框架:沈家占六成,叶家占西成(主要考虑矿源和劳力);叶志刚作为技术指导和销售代表;沈家负责组织生产;账目由识字的二哥沈卫民和叶青海母亲林婉如共同管理。

这个“以土为媒”的合作,悄然在靠山屯的两户普通农家之间生根发芽。当爷爷和大伯从叶家回来,把这个消息告诉全家时,大家脸上都露出了踏实和期待的笑容。沈璃虽然听不懂大人们商议的大事,但看到爷爷和伯伯们高兴,她也拍着小手,奶声奶气地喊:“土!好!钱!” 惹得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靠山屯彻底被染成了新绿。沈家的田地需要耕种,高岭土的开发也正式提上日程。

清晨,薄雾还未散尽。爷爷沈满仓带着大伯、沈父和几个壮劳力哥哥(大哥、西哥、六哥)下地播种。二伯沈建民则带着二哥沈卫民、三哥沈卫军(负责记数)、五哥沈卫强(心思活络点子多)以及几个半大小子(七哥、八哥负责跑腿送水),扛着工具,浩浩荡荡开往后山矿点。同行的,还有叶志刚,他负责现场技术指导。

沈家小院里,一下子安静了不少。奶奶王秀英、母亲李桂芬和几个伯母在忙着家务、照顾小羊羔和准备午饭。九哥沈卫家像个小尾巴黏在沈璃身边。

沈璃穿着鹅黄小褂,蹲在院子里刚被春雨滋润过的泥地上。她不再满足于看哥哥们玩,而是用一根小树枝,学着二哥教她的样子,在湿软的泥地上认真地“画”着歪歪扭扭的线条,嘴里还念念有词:“…土…挖…钱…买…糖…”

西伯母吴翠花坐在缝纫机前,嗒嗒嗒地踩着,给即将上山的男人们缝补磨破的衣裳。阳光透过新糊的窗户纸,暖暖地照进来,落在沈璃专注的小脸上,落在她笔下那些不成形的“字”上,也落在缝纫机闪闪发亮的针板上。

院外,通往田地和后山的小路上,沈家男人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渐行渐远,充满了力量与希望。村口的老槐树,在春雨的洗刷后,新生的绿叶青翠欲滴,在春风中舒展着,如同沈家这方小小的院落里,那破土而出、奋力向上生长的勃勃生机。沈璃抬起头,看着哥哥们远去的方向,小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她知道,哥哥们去“挖土”了,挖那种能带来“钱”和“糖”的“白白”的土。属于沈家的春天,伴随着泥土的芬芳和希望的新芽,正轰轰烈烈地展开。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