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过后,紫禁城的柳条抽出嫩绿新芽,可永寿宫的气氛却凝重如铅。安陵容斜倚在沉香木榻上,手中握着永琛的密折,上面 “龙体抱恙,政务难支” 的字迹刺得她眼眶发烫。铜镜里,她鬓角的白发又添了几缕,想起二十年前初入宫时的战战兢兢,再看如今这摇摇欲坠的权力交接,喉头泛起一丝苦涩。
“太后,皇太孙求见。” 宝鹃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十西岁的皇太孙玄烨身着月白常服,身姿挺拔地踏入殿内,只是眉眼间还带着少年人的青涩:“皇祖母,皇阿玛的病情……”
“过来。” 安陵容招招手,指尖抚过孙儿削瘦的肩膀,“你阿玛为国事操劳多年,如今旧疾复发。从今日起,你便随他临朝听政,学着批阅奏折。” 她顿了顿,从紫檀木匣中取出一枚刻着 “正大光明” 的玉佩,“这是你曾祖父传下的,今日交予你。记住,权力如同这玉佩,看似温润,握得太紧便会伤手。”
然而,权力过渡的道路远比想象中崎岖。三日后早朝,户部尚书突然出列,手中奏折抖得哗哗作响:“启禀皇上、皇太孙,江南漕运银两年内亏空三百万两!如此巨额亏空,定是有人从中作梗!”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炸开了锅,大臣们纷纷将目光投向皇太孙,想看这位初涉政务的储君如何应对。
玄烨握着龙椅扶手的手微微发白,求助地看向病弱的永琛。安陵容坐在珠帘后,轻咳一声:“皇太孙可还记得本宫教你的‘稳’字诀?” 玄烨浑身一震,深吸一口气道:“着刑部、都察院即刻成立专案组,彻查此事。凡涉案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严惩不贷!” 他的声音虽还有些发颤,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退朝后,安陵容将玄烨唤至永寿宫。“今日表现尚可,但仍显急躁。” 她展开江南漕运图,用朱砂笔在扬州漕运衙门处重重圈画,“漕运关乎国本,牵一发而动全身。你可知,户部尚书为何选在此时发难?”
玄烨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是敬国公的门生,定是想趁皇阿玛病重、儿臣根基未稳时,给我们下马威!”
“不错。” 安陵容满意地点点头,“明亲自去扬州,一来显示皇室对漕运的重视,二来借机整顿江南官场。记住,恩威并施方能服众。”
玄烨抵达扬州那日,正赶上漕运衙门当值的官员聚众饮酒作乐。他不动声色地命侍卫将众人拿下,又在码头亲自查验漕船,发现半数船只都虚报载重量。消息传开,江南官场人人自危。玄烨却没有急于惩处,而是召集当地富商,宣布减免三成商税,条件是他们需协助官府重建漕运秩序。
“皇太孙此举甚妙。” 安陵容看着密探传回的折子,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既震慑了贪官污吏,又拉拢了商贾,倒有几分帝王风范。” 然而,她的笑容很快被一封加急军报冲淡 —— 西北边疆,乌云琪琪格的兄长突然起兵叛乱,理由竟是 “清君侧,诛安氏”。
永琛得知消息后,急火攻心,病情愈发严重。安陵容握着儿子滚烫的手,心中满是愧疚:“是母后连累了你…… 当年与科尔沁部联姻,终究是留下了隐患。” 永琛虚弱地摇头:“皇额娘何出此言…… 玄烨那孩子…… 定能担起重任……”
安陵容擦干眼泪,即刻调兵遣将。她一面命永璟率领十万大军驰援西北,一面让玄烨留守京城监国。临行前,她将玄烨叫到跟前:“西北战事凶险,你永璟皇叔虽骁勇善战,但科尔沁部熟悉地形。这是本宫连夜绘制的兵防图,你派人快马加鞭送给你皇叔。还有,京城务必严防死守,谨防朝中有人趁机生事。”
玄烨接过兵防图,郑重道:“皇祖母放心,孙儿定不负所托!” 他回到宫中,立刻召集众臣,有条不紊地安排防务。他还颁布了一系列安抚民心的政策,开仓放粮,减免赋税,稳定京城局势。
在永璟和玄烨的配合下,西北战事逐渐扭转。永璟利用乌云琪琪格对地形的了解,出奇制胜,大败叛军。乌云琪琪格的兄长战死沙场,她亲自将兄长的首级献给永璟,含泪道:“我科尔沁部,从此只认大清天子!”
捷报传来时,永琛己到了弥留之际。他看着跪在床前的玄烨,颤抖着伸手抚摸孙儿的脸庞:“好…… 好…… 守住这江山……” 言罢,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安陵容强忍悲痛,主持大局。她按照先帝遗诏,扶立玄烨登基。登基大典那日,玄烨身着明黄龙袍,在太和殿接受群臣朝拜。安陵容站在后宫的城墙上,看着这熟悉的一幕,想起当年永琛登基时的情景,泪水模糊了双眼。
新帝登基后,安陵容并未完全放手。她时常将玄烨召至永寿宫,教导他治国之道:“为君者,需洞察人心,权衡利弊。朝堂之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就像当年的漕运案、西北叛乱,皆是有人想趁权力交接之际,谋取私利。”
玄烨认真聆听,将皇祖母的教诲铭记于心。在安陵容的辅佐下,他逐渐成长为一位有勇有谋的帝王。他推行新政,整顿吏治,加强边防,让大清的国力愈发强盛。
然而,安陵容知道,自己的使命即将结束。一日,她将玄烨叫到跟前,将象征太后权力的金印交给了他:“从今日起,这江山便真正属于你了。皇祖母老了,也该好好休息了。”
玄烨跪地痛哭:“皇祖母,孙儿离不开您的教导!”
安陵容微笑着将他扶起:“你己长大,有能力守护这万里江山。记住,无论何时,都要以百姓为重,以江山社稷为重。”
数月后,安陵容在永寿宫安详离世。她的一生,从一个不受宠的小答应,一步步成为权倾朝野的太后,为大清的江山社稷殚精竭虑。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培养出了新一代的明君。而她的故事,也将在这紫禁城的宫墙之内,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