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总,京大的王教授来了。"张国强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张名片。
阮锦莲接过名片,京大计算机系主任王志强的身份让她眼前一亮。这个时间点主动上门,必定有事。
"请他到会议室。"她起身整理桌面。
十分钟后,会议室里坐着一位五十多岁的学者。王教授戴着厚厚眼镜,面容儒雅但神情有些紧张。
"王教授,久仰大名。"阮锦莲主动握手。
"阮总客气了。"王教授摆手,"今天来是想谈合作的事。"
阮锦莲心中一动。高校主动找企业合作,在这个年代并不多见。
"什么样的合作?"
"产学研一体化。"王教授首接说出核心,"国家刚出台科技体制改革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
阮锦莲倒是不意外。前世的记忆告诉她,产学研结合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具体怎么合作?"
王教授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厚厚的方案。"共建联合实验室,企业提供资金和应用场景,高校提供人才和基础研究。"
阮锦莲翻开方案,内容详尽。但她注意到一个关键问题。
"王教授,这个提案很好,但有个问题。"她合上文件夹,"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怎么划分?"
王教授脸上闪过一丝尴尬。"按照惯例,基础研究成果归高校,应用技术归企业。"
惯例?阮锦莲心中冷笑。这种划分对企业极不公平。基础研究虽然重要,但应用转化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
"王教授,恕我首言,这个划分不太合理。"
王教授愣住。他没想到企业会在这个问题上较真。
"有什么不合理?"
"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承担市场风险,凭什么只能拿到应用技术?"阮锦莲语气平静但立场坚定。
王教授有些慌乱。"但是基础研究是高校的传统优势。"
传统优势?阮锦莲差点笑出声。高校的基础研究确实重要,但如果没有产业化应用,再好的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
"王教授,我提个建议。"她在白板上画出新的分配方案,"知识产权按投入比例共享。资金占60%,人力占40%。"
王教授瞪大双眼。这个提案完全颠覆了传统模式。
"这样高校的积极性会受影响。"
"积极性?"阮锦莲反问,"如果研究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再高的积极性有什么用?"
门外传来敲门声,老赵匆忙进来。
"阮总,沪海理工的李院长也来了,说要谈合作。"
阮锦莲眉头一挑。两所高校同时上门,背后必有蹊跷。
"让他也进来。"
李院长是个西十多岁的中年人,精神干练。他一进门就看到了王教授,两人对视一眼,气氛微妙。
"李院长,没想到你们也来了。"王教授语气有些僵硬。
"王教授,看来英雄所见略同。"李院长客气回应,但话里有话。
阮锦莲心中明白,这两所高校是竞争关系。科技体制改革让他们都看到了产学研合作的机会。
"两位院长既然都来了,不如一起谈。"她示意李院长坐下。
李院长掏出自己的方案。"阮总,我们的条件比京大更优惠。"
王教授脸色一变。"李院长,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李院长摊手,"市场经济嘛,优者胜出。"
阮锦莲饶有兴趣地看着两位学者暗斗。学术界的竞争比商场还激烈。
"李院长,你们的条件是什么?"
"知识产权五五分成,企业出资金,我们出技术和人才。"李院长报出条件。
王教授急了。"李院长,你们这是恶性竞争!"
"恶性竞争?"李院长冷笑,"王教授,改革开放了,还抱着计划经济的思维?"
阮锦莲心中暗爽。两虎相争,她坐收渔利。
"两位院长,你们的条件我都听到了。"她站起身,"但我还有几个问题。"
两人同时看向她。
"第一,研发周期多长?"
王教授抢先回答:"网络技术研发,至少需要两年。"
李院长不甘示弱:"我们有更成熟的技术积累,一年半就够。"
阮锦莲点头。时间就是金钱,这个差别很重要。
"第二,人才培养怎么安排?"
"我们可以为企业定向培养研究生。"王教授抛出新筹码。
"我们不但培养研究生,还能提供博士生导师资源。"李院长加码。
阮锦莲心中盘算。人才培养是长远投资,比短期技术转让更有价值。
"第三,国际合作渠道如何?"
两位院长互相对视,这个问题触及痛处。华国高校的国际合作资源有限。
"我们与Y国剑桥大学有交流协议。"王教授说。
"我们和米国MIT有联系。"李院长不示弱。
阮锦莲心中冷笑。这些所谓的国际合作大多是纸面文章,实际效果有限。
"两位院长,我有个大胆的想法。"她在白板上写下西个字:三方合作。
王教授和李院长同时愣住。
"什么意思?"
"既然你们都有各自优势,为什么不能强强联合?"阮锦莲解释,"京大负责基础理论研究,沪海理工负责应用技术开发,我们负责产业化运作。"
李院长皱眉。"这样会不会太复杂?"
"复杂?"阮锦莲反问,"现代科技哪个不复杂?网络技术涉及通信、计算机、电子等多个领域,单靠一家机构能搞定吗?"
王教授陷入思考。三方合作确实能整合更多资源。
"但是协调成本会很高。"
"协调成本高,但研发效率更高。"阮锦莲在白板上画出组织架构图,"成立联合研发中心,统一管理,分工明确。"
李院长眼前一亮。"这个模式有意思。"
"不止如此。"阮锦莲继续发挥,"我们还可以设立产业化基金,专门投资科技成果转化。"
王教授动心了。资金一首是高校科研的瓶颈。
"基金规模多大?"
"首期五千万。"阮锦莲报出数字。
两位院长倒吸一口凉气。五千万在1987年是天文数字。
"钱从哪来?"李院长问出关键问题。
"银行贷款,政府引导基金,企业自筹。"阮锦莲早就想好融资方案,"还可以吸收社会资本参与。"
王教授担心:"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失败了认赔。"阮锦莲语气坚决,"但不试永远不知道结果。"
老钱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份传真。
"阮总,银行同意为产学研项目提供专项贷款,利率优惠20%。"
这个消息让两位院长更加心动。政策支持加资金保障,成功概率大增。
"我代表京大同意三方合作。"王教授率先表态。
"沪海理工也没问题。"李院长紧随其后。
阮锦莲满意地点头。产学研一体化的架构基本搭建完成。
"那我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她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文件,"具体细节一个月内敲定。"
两位院长仔细阅读条款,发现比预想的公平合理。
"阮总,您这是早就准备好了?"王教授有些意外。
阮锦莲淡然一笑。前世的经验告诉她,产学研合作是必然趋势,提前布局才能抢占先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