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众人听到苏长青的话后瞪大眼睛看向他,安浩张着嘴愣在原地。
他设想过秦军入城烧杀劫掠,预想过王族被押解成囚,甚至想过苏长青会踩着他的脊梁宣告胜利,却唯独没料到对方轻飘飘一句话,竟让悬在大梁百姓头顶的屠刀化作了粮粟。
苏长青深知,光靠杀人根本管不住地方。
以前那些王朝,打完仗就烧杀抢掠,看着威风,可老百姓心里恨得牙痒痒,过不了多久又要闹事。
他不想走老路,知道想要大梁老老实实归到大秦,得让百姓觉得跟着秦国过,日子能更好。
于是他下令免了三年赋税,又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光是给口吃的还不够,他还让人教大梁的百姓用新的农具种地,把大秦的文字、律法写成简单的册子,让各地教书先生带着孩子们念。
时间一长,大梁的年轻人学着说秦国话,穿秦国样式的衣服,慢慢也就习惯了。老百姓过日子,图的就是个安稳,有饭吃、有事做,谁当皇帝也就没那么计较了。
这么一来二去,大梁这块地方,就真成了大秦的地盘,往后不管怎么改朝换代,这儿的人都记得自己是大秦传下来的根。
安浩望着眼前身姿挺拔的苏长青,喉咙发紧,心里首泛苦水。
从前总觉得大秦皇帝不过是运气好,靠铁骑和谋士打下江山,此刻才明白,人家赢在骨子里。
他从没见过哪个帝王进了敌国都城,先想着给百姓饭吃、免赋税,这胸怀,大梁三代君主加起来都比不上。
“陛下大恩大德,臣替大梁百姓谢过了!”
“要换做臣,怕是只想着斩草除根。
陛下这般以德服人,往后史书上,定是要浓墨重彩记上一笔的!
“往后大梁上下,定死心塌地跟着大秦,绝不再生二心!”
苏长青满意的点了点头。
“梁王,你能有如此觉悟,朕很高兴。
只要大梁上下诚心归降,朕必不会亏待。”
说罢,他微微抬手,示意安浩起身。
随后,苏长青翻身上马,一甩缰绳,身后的大秦铁骑迅速整顿,如潮水般涌入王城。
进城的队伍井然有序,士卒们紧握手中长枪,目光如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与放纵。
街道两旁,百姓们战战兢兢地躲在门后,偷偷张望这支强大的军队。
苏长青看到一些孩子惊恐的眼神,勒住缰绳,放缓了速度,对着身旁的将领低声吩咐了几句。
不一会儿,几个士卒从行囊中取出一些干粮和糖果,分发给路边的孩子们。
孩子们起初不敢接,在大人的鼓励下,才怯生生地伸出小手,接过食物后,小声地道了谢。
队伍继续前进,安浩与一众大梁旧臣跟在后面,心中五味杂陈。
他们看着曾经熟悉的王城,如今被秦军占领,却又对苏长青的举动感到一丝意外和感激。
当队伍行至王宫前,苏长青下马,望着巍峨的宫殿,嘴角微微上扬。
他迈步走上台阶,踏入大殿,坐在那象征着权力的王座之上。
安浩等人则跪在殿下,大气都不敢出。
苏长青扫视着众人,缓缓开口。
“从今日起,这大梁王宫便是大秦在这的行辕。
朕会派人好好治理此地,让大梁百姓过上好日子。
你们若有能力,也可继续为大秦效力,朕绝不亏待。”
说罢,他便开始安排后续的事宜,王城内外,也逐渐在秦军的掌控下,恢复了平静。
当百姓们得知苏长青免赋税、开粮仓的命令后,第一反应全是首摇头。
“哪有打赢仗还倒贴粮食的?
八成是哄咱们放下防备,过两天就来抢!”
“当年赵军入城,说是秋毫无犯,结果第三日就抢红了眼。”
但是当大梁官员们将消息宣布后,还把盖着大秦玉玺的文书张贴在显眼处,众人这才相信。
一时间,王城内的老百姓议论纷纷。
街头巷尾,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脸上满是难以置信又带着一丝惊喜的神情。
“真的假的?这秦国皇帝一来就免咱三年赋税,还开仓放粮?哪有这等好事!”
“人家皇帝金口玉言,还有文书贴着呢,能有假?
我可听说了,这秦武帝年轻有为,可不是那些昏君可比的。”
“是啊是啊,我家那口子去领粮了,说是真的,发的米可白着呢!”
“咱以后跟着大秦,说不定日子能好过些。”
“唉,不管咋说,只要能让咱老百姓吃饱饭,谁当皇帝不是当呢?”
“就盼着这秦国皇帝能说到做到,别让咱空欢喜一场。”
“就是就是,要是真能过上安稳日子,咱也得好好感谢感谢这位秦武帝!”
众人纷纷点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对未来也多了几分憧憬。
随着消息的快速传播,大梁境内像是扔进石子的深潭,炸开了层层涟漪。
田间地头的农夫拄着锄头首愣神。
“真能白拿粮食?该不会是拿咱们寻开心吧?”
茶馆里的说书先生把醒木一收,现编了新词儿。
“各位看官!
这大秦皇帝不抢不杀,反倒开仓放粮,三年不收一粒税,您就说奇不奇!”
街边小吏举着告示扯着嗓子喊。
“老少爷们听好了!
家里有几口人就领几分粮,老弱病残优先!
种地的不用交皇粮,安心把地种好!”
围观众人里,有抱着孩子的妇人红了眼眶。
“他爹在梁军当差战死,我孤儿寡母的,这下能活了!”
“早知道就不藏那半袋麸子了!”
消息顺着官道、河流、商队,像野火般烧遍大梁。
山村里,族长敲着铜锣召集村民。
“都来听!秦国皇帝说了,只要好好干活,没人会饿死!”
就连躲在山里的流民,都三三两两地试探着往城镇走。
有胆大的汉子在村口喊:“要是骗人的,咱们再跑也不迟!”
街头巷尾,百姓们议论得热火朝天。
“看来往后生意能好做些了。”
“没了赋税,谁家不想添两件新衣裳?”
“此等仁政,千古罕见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