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扬州,骄阳似火,老槐树的枝叶在炽热的阳光下舒展,为"明心"布庄投下一片清凉的绿荫。自卢浮宫展览大获成功后,"明心"的声名如日中天,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学者、商人纷至沓来,寻求合作与交流。
这日清晨,圆圆刚踏入议事堂,便看到林安正与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士热烈交谈。见她进来,林安立刻起身介绍:"干娘,这位是来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艾丽西亚馆长,她对我们的'数字绣印'系统和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极感兴趣。"
艾丽西亚微笑着伸出手,眼中满是赞赏:"苏女士,你们在文化传承领域的创新令人惊叹。我们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美洲原住民的织物,因年代久远,损坏严重。我想,或许'明心'的技术能为它们带来新生。"
圆圆欣然应允:"能为世界文化遗产贡献力量,是'明心'的荣幸。不过,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我们需要组建一支跨文化团队,深入了解美洲原住民的刺绣工艺和文化内涵,才能确保修复工作的精准与尊重。"
于是,一支由刺绣专家、文化学者、技术人员组成的十人团队很快组建完成,奔赴美国。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地下库房里,他们见到了那些珍贵而脆弱的织物。古老的图腾、神秘的符号,在岁月的侵蚀下己变得斑驳。
"这些织物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原住民历史与信仰的载体。"随行的印第安文化学者介绍道,"比如这个太阳纹,象征着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光明的向往。"
阿砚和技术团队立刻开始工作,他们用高精度扫描仪对织物进行全方位扫描,将每一处细节转化为数字信息。绣娘们则围坐在一起,仔细研究织物的针法和材质,试图找出最合适的修复方案。
"这种'缠绕绣'技法很独特,和我们以往接触的都不一样。"巧云皱着眉头,手中摆弄着丝线,"而且,这些织物使用的是天然植物染料,时间久了容易褪色,修复时必须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材料。"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小满主动请缨,与当地的植物学家合作,深入山林采集植物样本,进行染料的研发。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终于成功提取出几种颜色相近的天然染料,为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修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部分原住民社区对修复工作表示担忧,他们担心外来者会破坏这些织物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担忧,让他们参与到修复过程中来。"圆圆得知消息后,立刻做出决定,"邀请原住民的长老和刺绣传承人加入我们的团队,让他们监督并指导修复工作。"
于是,几位白发苍苍的原住民长老走进了修复工作室。他们看着绣娘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眼中满是感动与欣慰。一位长老轻轻抚摸着正在修复的织物,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道:"这些织物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感谢你们,让它们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在长老们的指导下,绣娘们对修复方案进行了细微的调整,更加注重文化符号的还原和传统技法的运用。几个月后,第一件修复完成的织物在博物馆的展厅中展出,引起了轰动。原本黯淡的色彩重新焕发光彩,古老的图腾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这不仅仅是修复,更是一次跨越文化的对话。"艾丽西亚馆长在开幕式上激动地说道,"通过'明心'的努力,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无限可能。"
与此同时,"明心"在国内也展开了一系列文化推广活动。他们与多所高校合作,开设刺绣文化与创新设计课程;在偏远地区建立刺绣文化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
年末,"明心"布庄举办了盛大的年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绣娘、学徒齐聚一堂,共同分享这一年的收获与喜悦。老槐树下,灯火辉煌,笑声回荡。
圆圆站在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活力的面孔,心中满是感慨。她翻开崭新的《谢氏义商录》,在扉页写下:"商道与文化同行,技艺共文明传承。当我们以开放、包容、尊重之心拥抱世界,便能在文明的长河中,书写属于我们的新章,让手工刺绣的光芒,照亮人类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夜渐深,老槐树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明心"的未来祝福。而"明心"的传奇,也将在这无尽的传承与创新中,继续书写下去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