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扬州,蝉鸣阵阵。“明心”布庄的庭院里,新搭建的丝路文化展厅正在收尾。阿砚指挥工匠们将最后一幅巨型皮绣《千里驼铃》悬挂上墙,这幅融合了塞北皮毛工艺与江南刺绣的作品,长达三丈,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
“干娘,南洋商会又来信了。”林安拿着一封烫金信函快步走来,“他们想邀请我们参加海上丝路文化节,还特别提到,希望能展出咱们的创新绣品。”
圆圆接过信件,目光落在信中“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字眼上,心中一动。这些年,“明心”虽在商路上披荆斩棘,但她始终觉得,商业不应只是利益的交换,更应成为文化交融的桥梁。
“通知所有人,我们不仅要参展,还要带着‘丝路匠心’的故事去。”圆圆望向展厅里陈列的各国绣品,“让阿砚准备一场文化讲座,讲讲我们如何将不同地域的技艺融合创新。”
筹备期间,布庄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波斯王子的首席宫廷绣师阿里。阿里在展厅里驻足良久,尤其对那幅《孔雀开屏》双面异色绣屏风赞叹不己:“苏女士,您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东西方美学的完美碰撞。但我有个疑问,如此复杂的工艺,如何保证量产?”
这个问题,恰恰是圆圆最近在思考的。传统刺绣虽精美,但耗时漫长,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她带着阿里来到新设立的研发工坊,阿砚正在调试一台改良后的绣架。
“这是我们结合西域织机原理改造的半自动绣架。”阿砚演示着操作流程,“它能辅助绣娘固定丝线,提高复杂纹样的绣制效率,同时又保留了手工刺绣的质感。”
阿里饶有兴趣地亲手尝试,当看到绣架精准地勾勒出细密的孔雀羽毛纹路时,他连连点头:“太棒了!这既解决了量产难题,又不失匠心,或许我们可以合作,将这种技术推广到波斯。”
就在合作事宜稳步推进时,海上丝路文化节筹备现场却突发状况。原定的主展厅因连日暴雨受损严重,组委会不得不临时调整场地,将“明心”的展位安排到了偏僻的角落。
“干娘,这明显是针对我们!”小川气得满脸通红,“要不要找组委会理论?”
圆圆却神色平静:“酒香不怕巷子深。通知阿砚,把我们的展示重点改为互动体验。”她转身在白板上画出布局草图,“在这里设置刺绣体验区,让参观者亲手感受丝线的魅力;这里安排文化故事角,播放我们在丝路各地的见闻。”
文化节开幕当天,“明心”展位前的人潮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不同于其他展位的静态展示,“明心”的互动区里,孩子们拿着小绣绷,在绣娘的指导下绣出简单的花朵;故事角里,阿砚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明心”如何将塞北的皮毛、南洋的香料融入刺绣。
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台实时首播设备。镜头前,巧云正在演示用香料浸染丝线的过程,屏幕外,无数观众通过南洋新引进的“千里传音”装置实时互动提问。
“苏女士,您的展位简首是整个文化节的惊喜!”南洋商会会长带着一众贵宾前来参观,“这种将商业、文化、科技融合的展示方式,开创了博览会的先河。”
文化节闭幕式上,“明心”一举斩获“最佳文化传播奖”。颁奖台上,圆圆捧着奖杯说道:“这条丝路,不仅是货物贸易之路,更是文明对话之路。‘明心’愿做一粒种子,让匠心与智慧在不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返程的船上,阿里正式提出合作意向,计划在波斯设立“明心”文化工坊,将中国刺绣与波斯织毯工艺结合。周明远则兴奋地展示着新签订的订单,其中不乏来自欧洲商团的邀约。
夜色中,圆圆站在甲板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远处,灯塔的光芒若隐若现,宛如商路上永不熄灭的明灯。她翻开《谢氏义商录》,在空白页写道:“商路无尽,文化无疆。当我们以开放之心拥抱世界,以创新之力传承技艺,每一次出发,都是新传奇的开始。”
老槐树的种子,随着商船飘向远方。在新的土地上,它们终将破土而出,续写属于“明心”的故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