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大楼的会议室里,气氛严肃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李烨提前了二十五分钟抵达,科技局负责项目对接的张处长己经到了,正和一个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合身休闲西装的年轻人在低声交谈。
那年轻人气质内敛,眼神专注,透着一股学术范儿。
“李秘,来得真早!”
张处长看到李烨,热情地迎上来,指着旁边的年轻人介绍,“这位就是我跟沈薇提过的,我们新引进的海归博士,陈默,专攻精密仪器和环境模拟系统。陈博士,这位是市府办的李烨秘书,临海港升级项目的主要协调人。”
“李秘书,你好。”
陈默伸出手,声音平稳有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张处刚才大致介绍了项目需求,关于低温传感器的高精度测试,特别是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验证,挑战不小。”
李烨与他握手,感受到对方掌心的干燥和力度:“陈博士,久仰。挑战确实有,但机会更大。临海港升级是市里的重点工程,对高端冷链物流的技术要求极高,我们急需像您这样的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陈默推了推眼镜:“设备本身没问题,德国进口的高低温复合环境测试舱,精度和稳定性在国际上都是领先水平。关键在于测试方案的设计和操作人员的熟练度。这类设备对环境变量的控制要求极为苛刻。”
“这正是我们需要您的地方。”
李烨诚恳地说,“我们这边对接的是柳氏集团的技术团队,他们的首席技术官陈芳女士是业内顶尖的冷链专家,对测试要求非常清晰。下午她会派核心工程师带着详细参数过来参与讨论。”
他话音刚落,会议室门被推开,一个穿着工装夹克、肤色略黑、眼神透着精干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
“张处,李秘书!”
来人嗓门洪亮,带着本地人特有的爽朗,“没迟到吧?路上有点堵。”他正是柳氏集团派来的技术骨干,张涛,在柳氏干了十几年,是陈芳手下的得力干将,实践经验极其丰富,人称“土专家”。
张处长笑着招呼:“张工,来得正好!这位是科技局的陈默博士,负责设备管理。”
张涛热情地和陈默握手:“陈博士!你好你好!早就听说局里来了位高材生,今天总算见着了!我们陈总监对这次测试可上心了,参数要求写得那叫一个细,我带来了,您给把把关?”他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拿出一叠厚厚的文件。
陈默接过文件,迅速浏览起来,眉头微蹙:“张工,你们要求的-50℃至+80℃的循环冲击测试,每个温变周期控制在5分钟以内?还要在极限低温下保持0.01℃的波动精度?”
他抬头看向张涛,眼神锐利,“这个对设备的温控系统和升降温速率要求极高,操作上稍有偏差,结果就不可信。你们之前是怎么做这类测试的?”
张涛被问得一愣,随即有些不服气:“陈博士,我们以前在简易试验箱里也做过类似的,虽然没这么精密,但经验还是有的!这设备看着就高级,操作起来肯定有门道,我们不是来学习的嘛!再说了,柳总和李秘书都说了,这是给临海港升级打基础,要求高点不是应该的?”
李烨敏锐地察觉到两人之间微妙的“海归”与“本土”的技术理念差异。
他适时插话,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张工的经验宝贵,陈博士的专业严谨更是关键。
设备是新的,要求也是新的,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拿到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测试数据,确保临海港未来使用的传感器万无一失。”
他转向陈默:“陈博士,张工带来的参数是柳氏技术团队反复论证的,代表了实际应用场景的最高要求。我知道这很有挑战性,所以才更需要您这样的专家来制定最科学、最可行的测试方案,并在操作上给予指导。柳氏集团也承诺,会全力配合,并承担测试期间的维护和耗材费用,确保设备在最佳状态下运行。”
李烨巧妙地强调了柳妍的支持,也点明了合作的诚意。
他又看向张涛:“张工,陈博士的严谨是对项目负责。
咱们柳氏要的是真金白银的数据,不是大概齐。
设备操作这块,你和你的团队要虚心向陈博士请教,尽快上手。你那些‘土办法’的经验,也要转化成陈博士能理解的语言,帮助他更了解我们实际应用的痛点在哪里。”
这番话既肯定了张涛的价值,又明确提出了要求。
张涛挠挠头,脸色缓和下来:“李秘书说得对!是我着急了。陈博士,您别见怪,我这人就是首脾气。这参数您看怎么调整更合理?我们现场安装的环境确实比实验室复杂得多……”
陈默看着李烨在两人之间游刃有余地调和,眼神中的审视淡去了一些。
他再次低头看文件,语气也缓和了:“李秘书说得对,应用场景的复杂性必须考虑进去。张工,你跟我详细说说你们传感器在港口实际安装位置可能遇到的极端情况,比如瞬时强风、盐雾腐蚀、或者局部热源干扰?这有助于我们在实验室模拟时加入更贴近实际的变量……”
看着陈默和张涛开始就着文件和技术细节深入讨论起来,张处长悄悄对李烨竖了个大拇指,低声道:“李秘,还是你有办法。刚才那气氛,我还真怕他们俩掐起来。陈博士是技术天才,就是有点……不接地气。张工是实干派,有时候又有点……嗯,倔。”
李烨笑了笑,低声回应:“技术问题,最终还得靠技术本身和共同的目标来解决。我们做好润滑剂和桥梁就行。张处,下午的核心,就是帮他们把测试方案敲定,把分工明确下来,对吧?”
“对!对!”张处长连连点头。
会议接下来的进展顺利了许多。陈默展现了他深厚的专业功底,针对柳氏提出的严苛参数,结合设备的实际能力,提出了一套分阶段、有重点的测试方案,既保证了核心指标的验证,又考虑了操作的可行性。
张涛虽然对一些术语还有点懵,但在李烨的鼓励和陈默耐心的解释下,也渐渐理解了方案的逻辑,并提出了几个基于现场经验的实用建议,让陈默也频频点头,觉得很有参考价值。
就在方案细节基本敲定,准备确定测试排期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沈薇探进头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和小心翼翼:“李秘,张处,柳总来了,方便进来吗?”
李烨和张处长都有些意外。
柳妍的身影己经出现在门口,她换了一身利落的白色商务套装,步履从容地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职业微笑:“张处,李秘书,打扰了。正好在附近办事,听说测试方案讨论得差不多了,就顺道过来听听结果,也看看有什么需要柳氏集团立刻支持的。”
她的目光扫过会议室,在陈默和张涛身上停留了一下,最后落在李烨脸上,微微颔首。陈默和张涛都立刻站了起来。
陈默是出于礼节,张涛则带着明显的恭敬:“柳总!”
柳妍示意大家坐下:“不用客气,你们继续。我就是旁听一下最终结论。”
她自然地走到李烨旁边的空位坐下,带来一阵淡淡的、清冽的香水味。
张处长连忙把讨论的成果和初步方案向柳妍做了简要汇报。
柳妍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当听到柳氏需要承担部分费用并派人全程学习操作时,她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没问题,费用方面按协议走,人员明天就可以到位,由张工负责协调。陈博士,”她看向陈默,语气真诚而尊重,“技术上的事,就拜托您多费心了。柳氏集团全力配合,务必确保测试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为临海港升级把好技术关。”
陈默对上柳妍清亮而坚定的目光,感受到这位商界女强人的魄力和对技术的重视,之前那点技术精英的傲气彻底收敛,郑重地点头:“柳总放心,职责所在,我一定尽力。”
会议在皆大欢喜的气氛中结束。
张涛拿着新鲜出炉的测试方案,像捧着宝贝一样,兴冲冲地先走一步去安排人手。陈默也和张处长去准备设备调试。会议室里只剩下李烨、柳妍和沈薇。
“柳总,您这‘顺道’来得真是及时雨。”
李烨笑着调侃,语气轻松。
柳妍白了他一眼,那眼神里却没什么责备,反而有点小小的得意:“怎么,李秘书不欢迎?我可是听说陈博士和张工差点擦出‘火花’,特意来给你们压阵的。现在看来,”她看了一眼李烨,眼神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我们李秘书处理得游刃有余嘛。”
沈薇在一旁抿嘴偷笑。
李烨摸了摸鼻子:“全靠柳总你的‘技术函’和‘诚意金’镇场子。不过这位陈博士确实厉害,张工也是真懂行,两人碰撞一下,方案反而更完善了。”
“嗯,互补是好事。”柳妍站起身,“行了,事情办妥,我也该走了。李烨,”她忽然叫了他的名字,声音比刚才柔和了一些,“下午这场协调,干得漂亮。看来你这‘小角色’,在穿针引线上,越来越有大将之风了。”
说完,不等李烨回应,便对沈薇点了点头,转身步履优雅地离开了会议室。
李烨站在原地,回味着柳妍那句“大将之风”和那声久违的“李烨”,心里那点暖意又扩大了一圈。
他能感觉到,那道冰墙,不仅是在消融,似乎正在被一种新的、更稳固的东西所取代——信任,以及基于共同事业的伙伴情谊。
沈薇凑过来,小声问:“李秘,柳总好像……心情不错?”
李烨笑了笑,看向窗外。夕阳的余晖染红了远处的海平面,港口巨大的吊臂在晚霞中勾勒出充满力量的剪影。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能闻到海风里夹杂的、属于崭新未来的气息。
“是啊,”他轻声说,语气里充满了笃定和希望,“临海港的明天,也会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