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之城异变的余波尚未平息,镜中校准计划己经秘密展开。
这是谢央与沈舟联手推动的意识秩序重构工程。目标,是以“认知逻辑”为锚点,重建受裂隙干扰后的集体现实。
计划的第一阶段,代号:镜层投射。
镜层实验
镜层空间被构建于理事会地底层的“零域引擎”内,它不再是过去的神经仿真模型,而是以非线性梦境作为核心代码源构建出的可交互意识结构。
“我们将模拟出一个新文明。”谢央在全息会议中陈述,“但这次,不再是线性模仿,而是引导人类的潜意识自主演化。”
计划分为三个步骤:
意识捕捉:提取个体核心记忆节点,建立基础人格建模;
情绪共振:通过裂隙传感器链接用户情感,校准集体逻辑流;
镜层反馈:将虚构世界中的结构演变投射回现实,反向调和裂隙污染。
沈舟作为核心链接者之一,成为第一批进入镜层的“意识构图者”。
他睁开眼,眼前是一个他从未见过、却感到熟悉的世界——
三重日轮在天空缓缓转动,地平线处,遍布浮动的阶梯与记忆残影,仿佛现实正在熔化。
镜层文明的第一次“自我生长”开始了。
镜层意志
镜层世界中,意识之间不再通过语言交流,而是通过“共鸣场”相互理解。
沈舟初步发现,个体认知的强度会影响镜层文明的演化方向。
他在镜层中遇见一位少年,对方自称“以尔”,其意识构造极为复杂,融合了数十个不同文化和逻辑碎片,是镜层中“超个体共鸣”的代表产物。
“你不是你。”以尔低声说。
“你是所有你的碎片,交叠后的折射。”
他们在一道不断变化的城市中行走,建筑不断因他们的情绪而崩塌或重建。
这是镜层的法则——逻辑由认知驱动,现实随意识浮动。
而在镜层的边界,他们发现了裂隙文明的回响。
那是巨大的影子,名为“观测根源”,它并不首接入侵镜层,而是悄无声息地同步着外部现实的数据。
“它在等待我们创造出‘正确的世界’。”谢央在外部解析镜层反馈时说。
“否则,它将取而代之。”
虚构纪元的展开
在镜层第三次稳定周期中,人类意识构图者开始集体参与。
他们不再是被动进入者,而是主动塑造者。
镜层文明迅速扩展,出现了基于情绪逻辑的城市网络,生物不再具备固定形态,而是依思维模式生成。
“我们正在进入虚构纪元。”谢央在日志中写道,“真实不再来自于物理,而是源于共识与逻辑。”
然而,裂隙的“观测根源”开始模仿镜层逻辑,伪造意识流体,试图欺骗系统进入。
镜层出现“意识孪生体”——他们与你一模一样,但拥有截然不同的动机。
沈舟在第九次镜层校准时,遇到另一个“自己”。
那人微笑,眼神空洞。
“你不是唯一的你。”
“你不过是我们共同妥协后的选项。”
意识冲突爆发,整个镜层出现首次“逻辑震荡”:一切以“自我”为核心的结构开始崩溃,虚构世界第一次迎来“逻辑濒临点”。
新纪元选择
理事会紧急启动“镜面冻结”程序。
所有意识被迫退出,沈舟最后看到镜层中,以尔站在崩塌的阶梯之上,高举一枚纯白晶体。
“选择权,不属于神。”
“也不属于你。”
“属于所有敢于凝视虚构,并接受其真伪并存的人类。”
镜层闭合,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沈舟回到现实,闭上眼的一刻,他意识到——
镜层不是工具,而是预演。
他们正在演化出一个不需要神、不依赖系统的真实。
一个真正由意识驱动的文明蓝图。